声音资料的记录

四、声音资料的记录

声音资料,也称为音频资料。在活动影音资料中,也包含这里所说的音频资料。

纯粹的声音资料记录,是指用录音机、录音笔、手机等录音设备进行声音资料收集的过程。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可收集的声音资料种类很多。比如民间小调、叙事长诗、乐器演奏曲调、口述历史、访谈内容,语言中的核心词汇,自然界的音响,动物的叫声等,凡是耳朵能够听见的,都可能被作为记录对象。

如果声音记录设备跟前的主体是人,需要注意:

第一,征求对方的许可。声音记录的设备不像影音记录的设备那样,必须朝着设备跟前的人,才能完成记录。只要把录音设备打开,放在音源附近,就能把声音记录下来。正因为这一点,某些记录者会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展声音记录的工作。如果声音记录设备跟前的主体是人,一定要在获得对方许可,并在对方可以看到声音记录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声音记录的工作。与此同时,要向对方说明自己录音的目的,录音资料将来可能的用途。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录音结束后,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和录音资料未来使用途径的协议。

第二,不必当面做笔记。因为录音设备会把所有的内容都记录下来。

第三,认真倾听,并在合适的时间点提出新的问题。倾听时不宜随便插话。当说话者的说话内容偏离问题时,不要急于打断,待延伸出去的话题结束时,再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四,避免按部就班宣读自己事先拟好的问题。

第五,不论是结构性访谈还是半结构性访谈,或是口述历史,都应该在交流过程中全程关闭手机,或者把手机调至静音模式。如果用手机作为录音设备,应该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

第六,做个人生命历史的口述时,除了倾听对方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外,还需要根据口述者的年龄,了解口述者记事以来的时间段内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国家颁布的重大政策,曾经爆发和流行的疾病,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情况等。这一点,在“口述历史作为方法”一章中会详细讲述。

第七,如果是访谈,尽量问开放性的问题。“你做了错事你爸爸会揍你么?” 是封闭性问题。“你做了错事你爸爸会怎么办?”是开放性问题。

第八,尽量避免问或A或B的问题。“这样的过节方式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就属于或A或B的问题。

第九,不把已经知道的答案当作问题。“你是云南人啊”“你在云南大学上学啊”就属于把答案当作问题的问题。

第十,倾听说话者的叙述时,即使倾听者懂得说话者所讲知识,也应该认真听。只有这样,说话者才会详细讲述。

第十一,告知说话者,在其不想被录音的时候让记录者停止录音。要保障说话者的尊严,保护说话者的隐私。需要把声音资料提供者的行为、言语放到具体的情景事实中看待,不宜使用片面的资料,把出现在声音资料中的人简单定义为好人或者坏人。

第十二,如果需要声音资料的提供者放下手中的农活,或者因为声音记录不能出去务工,需要按照当地的行情,付给影音资料提供者相应的误工补助。

在“民族志电影实地影音记录的基本准则”部分,以及“民族志电影生产中的伦理”部分,我会更加详细地讨论做影音记录时应该注意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