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一个从未过时的话题

一、真实:一个从未过时的话题

如果要在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思辨中找出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应该是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如果要在民族志电影的领域中找出一个最为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应该是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几乎每一个初入影视人类学领域的人,都会试图去理解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还会遭遇一些更难于理解的概念,比如高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建构的真实、部分的真实等。这些概念,并不能给初学者任何帮助,只能把初学者带到距离民族志电影真实性更遥远的地方。

在此,我们暂时撇下民族志电影的概念,转到民族志电影的实践层面,也即实地记录和后期剪辑的层面,在理解影音表述的真实性基础上,理解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

很多时候,我们盲目地相信一部影片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因为看片之前我们被告知,那是一部非虚构电影。在观看一部影片时,如果我们没有先入为主地相信那是非虚构电影,而是把影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做比较的话,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做出两种可能的判断。如果影片中人物的行为、说话的方式、面部的表情等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我们会认为影片很真实,这是一种判断。相反,如果影片中人物的行为、说话的方式、面部的表情等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我们就会说影片不真实,这是另一种判断。

观者对一部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做出判断时,依据的不一定是学理分析,也不一定涉及民族志电影的生产实践,却常常凭借自己的感受。但是,不论是读小说,还是观摩虚构电影,还是观看非虚构电影,还是欣赏戏剧表演,我们都可能获得很真实的感受,也可能获得很虚假的感受。我们可能会认为一本小说比一部非虚构电影更真实,一部非虚构电影比一部虚构电影更虚假。所以,依凭观者自身的感受来判断民族志电影的真实与否,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