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影音媒介呈现身体感
本章所说的身体感,是指如何通过影音媒介来表现记录设备跟前的人的身体感。当然,也涉及记录者如何通过观察和参与的方式来感受设备跟前的人的身体感。
厨师把切好的肉片倒进锅里之前,依靠手掌来感知锅中油的温度;渔夫在下网之前,把手伸进水中感知水温,对不同种类的鱼可能停驻的位置,以及鱼游动方向做出初步判断;母亲挤出奶瓶中的牛奶,滴在手腕处,依靠手腕对牛奶温度的感知,判断是否可以把奶嘴放进婴儿的口中;捕蛇者走进山林,依靠鼻子,闻到不同种类的蛇,并判断蛇盘踞的位置;农夫根据夜晚吹在脸上的风,判断次日是阴是晴是雨;喜爱喝茶的人,或者依靠鼻子辨识茶的香气,或者依靠茶水入口之后,到底是舌根生津还是喉头生津来判断茶叶的品质。所有这些,都属于本章讨论的身体感。
2017年,我在云南省勐海县的布朗山乡拍摄《识茶记》[4]纪录短片系列,对茶农和茶人关于普洱茶的身体感有了一些认识,并尝试着用影音媒介去展现。对普洱茶杀青过程进行记录时,在茶叶萎凋的篾席旁漫不经心地看茶叶的岩温,一会儿把手放到距离锅底20多厘米的位置,用手掌感受铁锅的温度;一会儿跑到铁锅边,俯下身子,用没有穿衣服的上身去感受锅的温度。经过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明白,岩温是在等待把茶叶倒进铁锅的时机。为了确认自己的观察,我一边记录一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把茶叶倒进铁锅,他说靠感觉。他父亲走过来补充说,要等锅烫了才能把茶叶倒进去,如果锅不够烫的话,茶叶炒出来会变红;如果锅太烫的话,茶叶会炒煳掉。烫,是一个非常含混模糊的概念,但是曼捌村的岩温和其他茶农却能够根据经验,判断茶叶下锅的时机,以保证茶叶炒制杀青的度。岩温和我讲过,当地政府某部门曾经派了几个技术人员到曼捌村,专门教村民如何炒茶。为了判断茶叶下锅的时机,他们使用温度计来测量锅的温度,温度尚低时,技术人员去忙别的事。待温度高于他们认为的精准度数时,就往锅里泼冷水,降低温度。在这里,可以看到经验体系和科学体系的对比。岩温和曼捌村的其他村民,自小从父母亲那里习得用身体感知铁锅温度的经验。民族志电影,应该尝试着用影音媒介去呈现他们的用身体感知铁锅温度的经验和行为。
云南的普洱茶,既有台地种植的台地茶,也有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生长了上百年的古树茶。有一种为普通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叶片大条索长的是古树茶,叶片小条索短的通常是台地茶。不过,布朗山上的古树茶,有的茶叶叶片比台地茶叶片还小,但是味道远胜于台地茶。关于如何辨识古树茶和台地茶,深山老林的小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依靠眼睛是无法真正把台地普洱茶和古树普洱茶区分开来的。据他的经验,把手伸进茶叶鲜叶中,如果茶叶像丝绸一般,与手背手心相贴相依,这是古树普洱茶;如果鲜叶表皮有一层薄薄的胶质,让茶叶与手背手心保持一定的距离,说明是台地普洱茶。有了这个经验,即使某些茶农把台地茶和古树茶混在一起放在一只口袋里,他也能够大略分辨出两种茶叶的大致比例。
讨论电影时,我们会使用视听语言、影像叙事、影音叙事、影叙事、音叙事等概念,说明电影的生产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至于味觉、嗅觉、触觉的部分,很难纳入讨论的范畴。一方面说明影音生产对于味觉、嗅觉、触觉的忽视,一方面预示着聚焦于人类行为的民族志电影具有探索这三种感知领域的潜力。所以,实地影音记录的过程中,记录者应该认真观察,细心体会设备跟前的人的身体感、生活经验,一旦发现设备跟前的人借助耳鼻口身去认识周边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尝试着用影音媒介把设备跟前的人的身体行为表现记录下来。
认真观察,细细体会设备跟前的人的身体感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记录者应该放下手中的记录设备,通过参与其中的方式,培养自己的身体感,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合适的机位、景别和角度来呈现设备跟前的人的身体感。日本的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曾经拍摄过烧炭的场景。瑞士的纪录片导演穆勒看过这个场景之后,说“别的地方我也能拍,不过烧炭的地方我拍不了,甘拜下风”[5]。小川绅介能够用影音媒介把烧炭人的身体感展现出来,不仅仅因为观察,也不仅仅因为细细体会,而是随同记录设备跟前的人一起,亲自参与到烧炭的实践当中。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市工作去了,留在村里的烧炭老人把小川绅介和他的伙伴叫去当劳动力。小川绅介在自己的电影中展现的烧炭场景,不仅展现了烧炭人的身体感,而且融入了他自己关于烧炭的身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