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机 位
机位,是影音记录行为发生时设备所在的位置。如果把影音记录设备放置在三脚架上,三脚架所在的位置就是机位。如果是记录者手持影音记录设备进行记录的话,机位就是掌控设备的人所在的位置。
不论从设备放置在三脚架上,还是设备掌控在人的手中来界定机位,都需要考虑影音记录设备和设备跟前的人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决定机位的因素有三个。
因素一,影音记录设备与设备跟前主体之间的距离。设备与主体相距3米、5米、10米或者更远,都有可能。在不使用变焦操作的情况下,设备和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直接决定了一个镜头取景范围的大小。设备距离主体近,取景范围小;相反,设备距离主体远,取景范围大。这里所说的取景范围,和接下来要讲的景别有关。
影音记录设备与主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因素二。设备可能置于主体的正面、背面、侧面,也可能在其他任何方位。如果把主体和光源的方向结合起来考虑,将会涉及用光的一系列概念,比如正面光、逆光、侧光、侧逆光等。
因素三是影音记录设备所在的高度。设备所在的高度,可以是设备与地面间的高度,也可能是设备与主体之间的相对高度差。设备所在高度决定了机位的同时,也决定了一个镜头的记录角度,或者平视,或者仰视,或者俯视。
当然,如此分析,是假想把机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比如把设备安放在三脚架上,采取固定镜头的方式记录的情况,就非常符合这种假想。实际上,在一个镜头中,影音记录设备的位置可能会不断变化。比如,使用跟拍的方式,记录一个人从客厅走进厨房,并开始准备晚饭的镜头中,机位可能不断在变化。
于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影音记录的机位是任意的。我不想在此讲述轴线和越轴的概念,而是给初学者一个建议:在180度范围内记录。如果一个镜头的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则沿着主体眼神朝向的方向,或者沿着主体运动的方向“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一侧记录就好。如果影音记录设备跟前有两个主体,则在两个主体之间“画”一条线,然后待在这条线的一侧,也就是在180度的范围内进行记录。如果镜头的画面中有两个以上的主体,则可以把这些主体当作一个主体来对待,并确定180度的范围。比如,由二三十人组成的一个队伍,在路上朝一个方向行走的情况,就可以此方式处理。
为什么要在理论上强调不能跨到180度范围之外去记录?我们用两个主体的镜头做例子,看一看跨出这个范围去记录的结果。第一个镜头在180度范围内记录,主体A在画面的左边,主体B在画面的右边。如果第二个镜头跨到180度范围之外去记录,所得的镜头中,主体A就会出现在画面的右边,主体B则在画面的左边。如果把这两个镜头前后连接,观者就会犯迷糊,无法弄清楚A和B的确切位置。如果保持机位在180度范围内记录的话,不论记录了多少个镜头,主体A始终在画面的左边,主体B始终在画面的右边。
不过,如果一不留神跑到180度范围之外去记录,也有补救的方法。记录一些特写镜头,后期剪辑的时候,把这些特写镜头放到分别在180度线两侧记录的镜头之间,就能解决主体在画面中位置的疑惑。因为特写镜头模糊了空间。在模糊空间的过程中,观者的视角可以跟随记录者的视角,适应机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