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伤害片中人物

三、避免伤害片中人物

拒绝伤害片中人物,是指在民族志电影的实地影音记录过程中,不要伤害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在民族志电影的传播和流通中,不要伤害到片中的人物。为了避免民族志电影的传播和流通伤害到片中人物,剪辑者必须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做出预见和预判。

在实地影音记录过程中伤害设备跟前的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其一,强迫或诱导设备跟前的人回忆痛苦的经历;其二,不择手段地挖掘设备跟前的人的隐私。

记录者强迫或诱导设备跟前的人回忆痛苦的经历,或者因为记录者试图用痛苦的回忆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或者因为记录者试图通过痛苦的回忆告诫人们,那些痛苦不该被遗忘。但是,如果这样的操作可能导致两个后果的话,就是在伤害影片中的人物。其一,记录者的记录行为,迫使设备跟前的人重新剖开自己的伤口,再次舔舐伤痛。其二,设备跟前的人的痛苦,成为那些具有安逸生活的观者,或者事不关己的观者冷冷地坐在安静的角落旁观和消费的对象。

记录者想尽办法挖掘记录设备跟前的人的隐私,无非是试图通过暴露别人隐私的方式,吸引观者的眼球,满足观者窥视别人隐秘世界的欲望。其实也是满足记录者窥视别人隐秘世界的欲望。

从避免伤害片中人物的立场出发,所有在记录过程中挖掘别人的痛苦、暴露别人的隐私都是不可容忍的行为。但是有的记录者认为,如果不挖掘别人的痛苦、不暴露别人的隐私,就无法反映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现实,就无法实现真实的记录。但当记录者意识到自己的记录行为是在挖掘别人的痛苦、暴露别人的隐私时,记录者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记录者会先记录下来,在后期剪辑时再决定是否把这些内容放到最终的影片中。有的记录者只要意识到记录内容可能伤害到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就立马停止记录。在因特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当我们手握如同武器一般的影音记录设备时,应该慎重选择对待设备跟前的人的痛苦和隐私的方式。

不管是意识到伤害就立马停止记录,还是即便意识到伤害了还继续记录,避免因为影片的生产和流通而伤害片中人物,都应该是民族志电影生产不可逾越的底线。与此同时,如果记录者和设备跟前的人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谈论另一个人的是非,也需要警惕。因为这样的场景被放进最终的影片中,影片的放映和传播必然会暴露被谈论者的是非,会损害被谈论者的声誉和尊严,也会破坏设备跟前的人和被谈论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

民族志电影中的人物,不仅为影片的生产做出重大贡献,还无法获得除了基本的误工补助之外的其他任何收益。可是,片中人物却有可能承担被暴露隐私的风险,有可能遭遇重舔痛苦伤口的折磨。正因为如此,民族志电影的记录者和剪辑者应该尽力避免对片中人物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