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照片的记录

三、照片的记录

照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静照。

如今,人们或者使用装有胶卷的相机拍照,或者使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或者使用智能手机拍照。如果拍照的设备有手动功能的话,要尽量坚持使用手动模式来拍照,也即手动调整光圈值、快门速度值、焦点等。

光圈,是指照相机的快门打开时光孔的大小。光圈值越大,说明光圈越小;光圈值越小,说明光圈越大。比如2.4的光圈值,属于我们所说的大光圈;16的光圈值,是小光圈。在快门打开的时间长度相等的情况下,使用大光圈,进入的光的量就多;相反,使用小光圈进入的光的量就少。曝光由进入的光的量来决定。

快门,指的是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值,是照相机上给定的数值的倒数,比如数值为1,说明曝光时间是1秒。数值是1000,说明曝光的时间是1/1000秒。这个时间是指快门从打开到关上之间的时间长度。

通常情况下,曝光所需要的光的量,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即光圈大小,快门速度,以及感光度(ISO)。感光度的数值,有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等。感光度数值越低,说明曝光需要的光的量越多;感光度的数值越高,说明曝光需要的光的量越少。所以,在拍摄焊接、钢铁厂火炉等场景的时候,选择低数值的感光度;在光线暗的情况下,选择大的感光度数值。不过,感光度数值大小会影响照片画面的细腻程度。感光度数值低,画面细腻;相反,画面颗粒多,噪点大。所以,照片的曝光是由光圈大小、快门速度快慢、感光度高低三个数值相互搭配实现的。

要补充一点,照相机的快门,有一档叫作B门。如果需要很长时间来实现正确曝光,可以使用B门。这样一来,曝光的时间是从按下按钮开始,直到释放按钮时停止。

所谓正确曝光,是指拍摄的主体曝光正确。比如在一个房间里的火塘边上,坐在火塘边的人曝光正确,不论背景多黑多暗,都属于正确曝光。相反,如果使用自动曝光,常常会出现背景亮起来,作为主体的人却曝光过度了。

使用1/30秒或更慢的快门速度,容易拍出不清晰、有拖影的照片。如果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拍摄静物,快门速度设为多少不会给拍摄造成困扰。如果手持摄像,慢的快门速度遇到非静止的主体时,就有照片不清晰或者出现拖影的可能。当然,如果要刻意表现主体的动感,拖影就是一种合适的表现方式。

因为不是专门的摄影课,所以对照片的拍摄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要求。

第一,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说一张照片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有时候也可以说一张照片有一个突出的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个物体。

第二,让照片中的主体处于显眼的位置。显眼的位置,是靠构图、光线、焦点、色彩来实现的。所谓光线,是指光线照在主体上,让主体凸显出来。焦点,是一个画面中最清楚的部分,人的眼睛会自觉选择避开模糊的部分投向清楚的部分。色彩,依靠色彩的搭配,来突出主体。不过,罗贝尔·布烈松说:“事物可见,不是靠光线,而是靠我注视的角度。”[1]在第二章已经讨论过的民族志电影的切入角度,有助于我们理解布烈松所言的注视的角度。

第三,只有抓住了关键点,才能拍出好照片。什么样的人物面部表情能够映照人物所处的场景,什么样的点能够反映一个工艺流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什么样的点能够展现一个仪式的重要步骤,什么样的点是一个婚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都是通常所说的关键点。透过这个关键的点,照片记录者可以得到一系列生活现实的切片,也即一系列的瞬间。

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提出的概念。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场景或事件的意义凝练,并借助合适的视觉构图表现出来。这是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包含的意义。在中国,1936年王洁之提出了“至美瞬间”的概念,1945年罗光达提出了“瞬间精华”的概念,1960年后蒋介生提出了“典型瞬间”的概念。这些概念都强调在瞬间获取重要切片的道理。

不过,注重这个瞬间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照片中的运动,照片中的时间。照片中的运动,不是靠拖影体现的动感,而是照片中人物由内向外透露出来的自由,如同雕塑中的运动。照片中的时间,不仅仅体现那一瞬间的时间,而是具有过去和未来的可能性。

第四,虽然照片记录下的是瞬间,但需要学会用一组照片来讲故事。如果一组照片记录的是一个婚礼,除了呈现婚礼的不同环节和步骤之外,婚礼举行的地点、外部环境、礼物流动、婚礼食物、关键人物、人物相互关系等,也应该被记录下来。

第五,照片要能够自己说话,自己表达意义。如果需要给照片配文字的话,文字提供的应该是照片的记录时间、记录地点、记录者等基本信息,而不是对照片的意义进行凝练和概括。

照片记录,本身就是影视人类学影音实践的一个内容。与此同时,记录下来的照片,也可能和活动影音一起,完成意义的呈现和表达。

如何开展活动影音记录,将在第四章中详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