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比较过程

二、不可忽视的比较过程

对民族志电影真实与否的判断,生成于一个比较的过程之中。我们总是习惯使用自己在生活现实中的经历和体验,去衡量民族志电影中呈现的一切。换句话说,我们总是用生活现实的特征和样貌,去衡量民族志电影中的影音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特征和样貌,并在这个比较的基础上,对影片真实性做出判断。

当我们发现民族志电影中人物的行为、说话的方式与我们在生活现实中看到的人物行为、感受到的说话方式不一样时,我们会一边对影片的真实性做出判断,一边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和说话的方式偏离了其本来该有的样子,失去了其本来该有的特征。

造成民族志电影不真实的原因很多,但是促成这些原因的主体只有三个,也即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民族志电影中的人物,以及实地记录时并未在场的其他影音生产者。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中,实地记录者既可能是保证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主体,也可能是让民族志电影丧失真实性的主体。记录者在实地记录过程中指挥设备跟前的人,记录者改变了记录现场中的物件本来的位置和布局,记录者要求设备跟前的人按照预设的方式出场,记录者要求设备跟前的人按照事先写下的脚本行事,记录者要求设备跟前的人根据自己的眼神和手势做出事先约定的行为动作,这些都可能导致民族志电影丧失所谓的真实性。当然,与记录者一起出现在记录现场的记录设备,也可能是导致民族志电影丧失真实性的因素。

尽管如此,民族志电影的观者并不一定能够在影片中看到记录者的行为,相反只能看到记录设备跟前的人的诸般表现。比如,设备跟前的人行为不自然,面部表情僵硬,手脚的动作不连贯,语速加快或者放慢,整个人异常兴奋,甚至兴奋到透出表演的痕迹。虽然观者不一定能够在影片中看到记录者的行为,但是会把设备跟前的人的表现作为记录者行为影响的一个结果对待。所以,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记录者放弃对设备跟前的人的导演、安排、组织、摆拍,只要设备跟前的人能够排除设备对自己的影响,只要设备跟前的人放弃表演,民族志电影中的人的行为表现、言语方式,就会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现实中看到的、经历的那样自然。

当然,设备跟前的人的行为表现,还受实地记录时并未在场的其他影音生产者的影响。在民族志电影的记录者和设备跟前的人相遇之前,设备跟前的人已经适应了此前其他影音生产者采取的表述方式,其行为表现并不受记录者的影响。

设备跟前的人表现得很自然,或者表现得像平日一样自然,一旦提升到理论思辨的高度,这种自然或者被称之为真实,或者被叫作客观。于是,一些实地记录的原则被提炼出来,比如要如实地记录,要真实地记录,要客观地记录,要拒绝导演和摆拍,要记录真实人物、真实地点、真实事件、真实场景等。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什么是所谓的表现得自然?什么又是所谓的客观地如实地记录?设备跟前的人面对记录者故作镇定拒绝直视设备属于表现得自然,还是看到记录者就紧张得说不出话,表情僵硬属于表现得自然?记录者在假想的不影响设备跟前的人的情境下进行记录属于客观如实地记录,还是记录者记录下设备跟前的人被自己影响之后的反应属于客观地如实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