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记录中的知识生产

六、影音记录中的知识生产

本小节所说的知识,不是指影音记录设备跟前的人拥有的知识,而是关于影音记录方式和影音成品呈现方式的知识。不论是民族志电影生产过程中基于影的实验,还是基于音的实验,还是乡村影音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都让影音记录中的知识生产获得了新的可能。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歌手毕有和,和朋友合作,生产了可以在KTV使用的彝语彝文DVD光碟。二十多年以来,毕有和一直坚持自己作词作曲,自己录音,并出版了十余张专辑,且都命名为“男儿情”。他的歌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以及相邻的泸西县、陆良县的部分地区很受欢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石林县分公司也与他签约,向他购买一些歌曲的版权,作为用户的手机铃声或彩铃。他的歌迷希望在KTV里唱他的歌,可是在曲库里无法找到。于是,他和自己的朋友合作,灌制了能够在KTV里使用的彝语版本,并配以彝文字幕。

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乡村影音生产者,为了让斗牛爱好者获得更为细节的信息,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影音表述方式。“牛迷”到斗牛现场观看斗牛比赛,都是坐在赛场周围,远距离观看。为了弥补无法近距离观看斗牛的缺憾,有些牛迷往往带上望远镜去看斗牛,但是,也只能看一遍,精彩的场景看过即逝。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乡村影音生产者,采用特写镜头展现牛搏斗的细节,使用倍速慢放的方式展现精彩的段落,倍速慢放又包括慢进和慢退两种方式,让牛迷们在享受观看斗牛录像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细节信息。实际上,斗牛影音生产者在不断塑模牛迷们的观赛方式,以及牛迷们茶余饭后讨论斗牛的内容和方式。

在乡村影音部分,我曾经把我外公的葬礼录像作为讨论的案例,其中也涉及乡村影音的知识生产。比如,逝者的头像常常被“嫁接”在另一个坐在椅子上的身体之上,逝者的头像会被放置在一朵云彩之上,在纪实的葬礼过程中插入全世界各地的旅游胜景,用各种可能的影音元素来表达当地人的观念,这些都是关于影音记录和表述方法的知识生产。

青海年保玉则的兰则和扎琼衣扎,分别在《鼠兔》和《狼来了》[6]两部片子中,对牧民口述的内容采取了相似的剪辑方法。他们没有把牧民的口述剪碎、打散、拼接,没有循着证据式剪辑的方式,说明鼠兔和牧区草场的关系,以及牧区狼和羊的关系,而是遵照讲话的人和在场的其他人之间应该遵守的规则来决定自己的剪辑方式。在牧区的生活现实中,一旦有人讲话,在场的其他人不应该打断或从中插话,应该等讲话者说完了,自己再发表看法。

在以上的案例中,我们既能够看到影音记录中的知识生产,也能感受到根据记录的主题,记录过程中的情景事实,记录地点的文化习俗来决定记录和后期剪辑方法的重要性。这其中隐含的,就是民族志电影的实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