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影音记录的辅助设备
在此之前,我们都把实地影音记录的设备自动设定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手机等,没有讨论过外置话筒、监听耳机、三脚架、稳定器、小型灯、监视器等辅助设备。
为了保障素材中音的质量,使用一个收声效果好的外置话筒,大略不会有任何争议。不过,有的人喜欢把外置话筒固定在影音记录设备上,有的人喜欢聘请专业的录音师来记录声音。后一种记录声音的方式,录音师或者手持外置话筒收声,或者把话筒固定在挑杆上收声。把外置话筒固定在影音记录设备上的缺点在于,话筒收到设备跟前的人声的同时,也会记录下现场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果环境声的音量高于人声音量的话,就给观者获取人声中的信息制造了障碍。不过,这个缺点也可能正好是优点。把外置话筒固定在影音记录设备上,在不使用变焦操作的情况下,话筒录下的声音音量大小,正好暗示了记录者和声音源之间的距离。如此录下的声音,正好是记录者所处位置能够听到的声音。如果由专门的录音师手持话筒进行录音,记录者可能会被打上“记者”的标签。如果录音师把话筒固定在挑杆上进行收声,录音师对现场造成的影响和干扰可能会增加数倍。而且,聘请专门的录音师,录音师和记录者需要不断磨合,才能搭配默契。录音师需要不断观察记录者操作设备的姿势和方向,对记录者使用景别和记录角度做出判断,从而确定话筒所在的位置。不论采取哪种收声方式,记录者和录音师都应该在实地影音记录过程中使用监听耳机,以确保声音的质量。
使用三脚架进行影音记录,可以避免画面晃动,也可以稳定记录者的情绪。不过,笨重的三脚架也会给影音记录带来诸多不便。比如,为了移动笨重的三脚架,可能需要聘请一个摄像助理;影音记录发生在多山地区时,架设三脚架可能会影响记录者的反应速度;在狭小逼仄的空间中,三脚架可能无法使用。所以,自己不必要求记录者时时刻刻把记录设备固定在三脚架上,也不必完全拒绝使用三脚架保持所谓的手持摄影风格。在实地影音记录时使用减震器,平稳得不近情理的镜头画面,固然能够使观者获得舒服的观影感受,但也应该思考减震器的使用消解了记录者身体感所带来的弊端。
民族志电影的实地影音记录常常遭遇停电、灯光昏暗、夜晚室外记录等状况,配备一个能够架设在记录设备上的小型灯,很有必要。如果影音记录设备的显示器有偏色严重的问题,或者不能通过显示器监测曝光是否正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配备微型监视器,以保证镜头画面的质量。

综合运用“影和音组成的镜头”中影音叙事的知识整合口述历史作为方法的基本操作,结合民族志电影实地影音记录的基本准则,选择一个主题,确定一个切入角度,完成实地影音记录,并利用可及的剪辑软件,完成一个30分钟的初剪版本。

陈学礼:《论民族志电影制作者进入影片的必要性》,《江汉学术》2019年第5期。
【注释】
[1]陈学礼:《民族志电影的民族志:重“观”〈不再缠足〉和〈故乡的小脚奶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2][法]罗贝尔·布烈松著,谭家雄、徐昌明译:《电影书写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页。
[3][澳]大卫·麦克道尔著,王庆玲、蔡家麒译:《跨越观察法的电影》,载保罗·霍金斯主编,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编译《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4]陈学礼:《论民族志电影制作者进入影片的必要性》,《江汉学术》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