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口述内容的深度
实际上,把口述历史作为方法,是在淡化口述历史、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随机访谈、日常交流之间的差别。不论是哪种形式,影音记录设备记录下来的,都是设备跟前的人的口述话语。只不过,设备跟前的人的话语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口述者经历的叙述,可能是口述者亲眼所见的复述,可能是口述者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判断,也可能是包含着口述者明显观点和立场的表述等。
所以,把口述历史作为方法,不在于记录者到底采取结构性访谈的方式,还是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还是采取随机访谈的方式,而在于记录者如何促成设备跟前的人以叙述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口述。
把口述历史作为方法,要求记录者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在此列出一些记录者在提问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
提封闭性的问题。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会揍你么?”“你捡的菌子要拿去哪里卖?”“你每天做完家庭作业之后会玩一会儿手机游戏么?”
提或A或B的选择性问题。比如“你觉得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好还是不好?”“你觉得‘双减’对现在中学生来说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你觉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激活林地流转好还是不好?”
使用专业术语提问。比如“你对这个仪式的认同是什么?”“你家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是多少?”“你觉得这个地区的婚礼发生了什么变迁?”
把事先知道的信息作为内容提问。比如“你今年三十五岁了,对不对?”“你是1983年上的小学,对不对?”“你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对不对?”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听到上述问题时,会做出何种反应和回答。“我爸爸不会揍我。”“我爸爸会揍我的。”“我拿到县城的菜市场去卖。”“我不会玩手机游戏的。”“取消了农业税当然好啊。”“我觉得‘双减’还是好处多。”“林地流转肯定好啊。”“我不知道你说的认同是什么意思啊。”“我不知道我家的收入是多少啊。”“是的,我的童年在家乡过的。”这种类型的回答,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试着把上述的提问转换成开放性提问,结果将大不一样。“你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你爸爸会怎么办?”“你要怎么处理捡到的这些菌子?”“你每天做完家庭作业之后都干些什么?”“你能谈谈在‘双减’实施之前,你的孩子每天要做些什么吗?”“能不能说一说农业税取消之前,你要做些什么?”“能不能说一说过去二三十年里,这个地区的婚礼中的彩礼有什么变化?婚礼中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能不能和我们说说你童年的经历?”
把口述历史作为方法,要求记录者懂得如何在口述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内容的深度。在这里,我想说一说自己对于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深度访谈的理解。深度访谈的深度,一方面指时间上的深度,一方面指内容上的深度。时间上的深度,是指记录者与口述者多次见面,进行多次口述。内容上的深度,是记录者在整理好上一次口述内容的基础上,再拟定新的问题,做下一次口述。
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为记录者提供了“先面后点”的可能性。记录者专心聆听口述者叙述的同时,结合案头工作获取的信息,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先面后点”。比如口述者说童年在家乡时,或者去河里游泳,或者去水沟里摸鱼,或者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记录者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追问都玩些什么游戏,玩具是怎么来的,从而推进口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先面后点”的方式外,可以借一系列的“力”来推进口述内容的深度。比如,请口述者讲述某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请口述者讲述某段活动影音背后的故事,请口述者讲述某个物件背后的故事,请口述者回到曾经经历事件的地点去讲述当时的经历等,都是可能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