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影音的类型

二、乡村影音的类型

目前可见的乡村影音,大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其一,在项目的支持和资助下完成的乡村影音。这种类型的乡村影音,由项目资助者设立项目,邀请在地居民加入项目,为在地居民提供记录和剪辑设备,并对在地居民进行影音记录和剪辑技术的培训。具备了基本的记录设备和剪辑技术后,项目实施者和在地居民一起讨论拍摄主题,由在地居民完成实地记录和后期剪辑,最终完成的影音成品作为项目的成果,提交给项目的资助者。这样的乡村影音成品既可能在记录地点放映,也可能在纪录片电影或民族志电影展上播放,也可能在城市人群中流通。

这种类型的乡村影音,是在中国大陆兴起最早的乡村影音类型,也是乡村影音研究者关注最多的乡村影音类型。1991—1993年之间,福特基金会发起并实施了“云南农村妇女生育卫生与发展”项目。该项目由当时的云南省卫生厅牵头,由陆良县和澄江县(今澄江市)卫生局、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实施。该项目的负责人采用了照片之声(Photo Voice)的理念和方法,邀请了两个县的62名妇女,用照相机记录她们所在的村子,以及她们身边的人和事。她们拍摄了40 000多张照片,其中99张被收录在《中国云南农村妇女自我写真集》[1]中。2000年以来,以照片和活动影音的形式开展的乡村影音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还催生了一批专门从事乡村影音在地培训和乡村影音生产的机构。比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郭净研究员主持的“学习我们自己的传统”,北京草场地的吴文光导演发起的“村民影像计划”,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吕宾主持的“乡村之眼”项目,唐松源和我合作主持的“影像中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项目,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其下设的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基地中实施的“村民影像志”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其下设的10个生态博物馆中实施的“文化记忆工程”等。以乡村影音在地培训和乡村影音生产为主业的机构也不断出现,如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卡瓦博格文化社、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年目仓”、“扎琼仓”等。

其二,由在地影音生产者为在地居民量身定做的乡村影音成品。在地影音生产者购置自己的记录和剪辑设备,成立自己的影音工作室或影视制作公司,专门为当地人生产乡村影音,需要制作这类乡村影音的家庭出钱购买影音生产者提供的服务。比如婚礼录像、葬礼录像、老人寿辰录像、小孩生日录像等。这些为特定家庭量身定做的乡村影音,也是由家庭以外的摄影师为家庭生产的家庭影音。这种乡村影音,都散落在不同的家庭中,通常只在家庭内部播放。

其三,由在地影音生产者生产,在当地市场上广为流通的乡村影音成品。与那种为特定家庭量身定做的乡村影音不同,该类乡村影音的目标受众是所有在地居民。民间歌舞小调的录像专门卖给那些对民间歌舞感兴趣的人;斗牛录像专门卖给那些饲养斗牛和喜欢看斗牛比赛的人。作为在地居民的乡村影音生产者,总是能够生产出备受当地人喜爱的乡村影音成品。这类乡村影音的数量巨大,在乡镇集市上随处可见,或者刻录在VCD、DVD光盘上,或者存储在U盘里。这类乡村影音的生产和销售,还带动了VCD、DVD播放设备,以及可插U盘的播放设备的销售。

其四,在地居民在抖音、快手或其他平台呈现的乡村影音成品。具有影音记录功能的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在抖音、快手或其他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乡村影音成品迅速流行起来。该类乡村影音或者采取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进行记录,或者采取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进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