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5年09月15日
前 言
如果把从东汉到曹魏的禅让革命看作是一场戏剧的话,那么在其进行的过程中,很像是出色的性格演员的“真人chen⁃jen”的登场,是从很早就一直留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所谓“《五经》无真字”是顾炎武判定了的一个颠扑不破的铁案 (1) ,在原来的经书中不会出现,在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的书籍中才可能出现的“真人”,在禅让革命中又现出了身影。作为东汉时的字典作者的许慎,把“真”的字义解释为“僊(仙)人变形而登天”,说是在“真”字的构成要素中,其下面附着的“八”,就是登天时的交通工具的形象。也就是说,这就成为汉代人所描绘的“真(人)”的最一般的印象。可是,其为何又在禅让革命中现出了身影呢?尽管我心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但是至今并没有怎么做深入地思考,恰好,从福永光司那里得到惠赠上田正昭、上山春平合著的《道教与古代的天皇制》(德间书店,1978年)一书,以此为契机,我就想来探索一下汉魏的禅让革命之际“真人”出现的意义及其背景。《道教与古代的天皇制》一书的确可以说是富有刺激性和积极性的论考,其中提出有必要注意以往被等闲视之的日本古代社会中的道教乃至道教性要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而且,福永氏承担的第一章题为《天皇与真人》,如果现在只抽出与“真人”的关联而言,其中论及,作为天武天皇谥号的“天渟中原瀛真人”的“真人”无疑是来自于中国的东西。还有特别是在其刚刚发表的《天皇与紫宫与真人》(《思想》1977年7月号)当中,以在陶弘景的《真诰》中出现的“真人”——在天上的“仙”的世界中占据比仙人更高位置的高级官僚——为中心,中国思想史上的“真人”概念的轮廓也已被弄清楚了。本章始终不过是想就有关在中国某个历史时期依托于“真人”的一种印象来进行一些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