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6世纪的中国,南北确实全都经历了困难的时期。那是一个由于在此之前北魏和梁两个王朝的势力均衡被打破而导致极度分裂的状态和不久即走向由北周、隋来结束分裂的时代。由东魏的降将侯景占据梁的首都建康是在549年。之后,隋的统一天下是在589年。《颜氏家训》20篇的著者颜之推(531—590年?),就处在这个多事多难的四十年之间,宛如转蓬一样地,梁、北齐、北周、隋,他在所出仕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变化的同时而生存着。其所说的“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观我生赋》)正是他自己的述怀。
颜之推在其《序致篇》中讲到他述作《家训》的目的说:“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1a)接着,又从他9岁就失去父亲的经历,到亲身痛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过程而细致地说明的基础上,他这样讲到:“……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父亲)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2a)
的确,在这本书当中,训诫子孙的语调很是明显,起名为《家训》也当然是可以使人认同的。同时,颜之推还是一个百科事典式的博识者和涉及多方面对象之兴趣的拥有者,这只要瞥一下《颜氏家训》的《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等并列的20篇之篇目,大概就会想象到了。《家训》就是片断性纪事的累积,大概并不是一时写成的东西。在根本上支撑着《家训》的,就是颜之推自己的体验。艰难地渡过了乱世的他,在触及其富于波澜的生涯的时候,肯定是感到了想要把耳闻目睹到的情形一一当做活生生的见证而写下来的一种冲动。《家训》即使作为告诉我们有关南北朝时代的南北两地社会的文化、风俗和学艺方面很多情况的材料,的确也是很珍贵的。但是它采取一种集中起来的形式而提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流亡贵族的精神的记录。而且,由于他的生活是与当时政治的、社会的各种条件密切结合着的,所以离开了对这些各种条件的考察,对《家训》的理解大概就不可能说是全面周到的。本章就确定探究颜之推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的行动和内心的变化过程。 (1) 作为颜之推的著作,除了《颜氏家训》之外,现存还有汇集了佛教应报故事的《还冤记》,收于其本传的《观我生赋》,以及诗数百首。 (2) 其中《观我生赋》是他咏叹自己一生的长篇赋文,并且因为他自己添加了注释,大概也能成为我们理解《家训》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