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东汉王朝因“黄巾之乱”而陷入了不能再维持的状态。黄巾军也没有能实现太平的理想社会就失败了,从而越发地进入到群雄割据的战乱时代。然而,从众多的群雄当中独立竞争,连战连捷而称霸华北的,就是曹操。曹丕将父亲曹操称作“真人”,还有后来在由曹丕推进的革命的过程中也几度有“真人”登场等情况,在前面我已经论述过了。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有关革命方面的“真人”,亦即对它的信仰而应该如此称呼的情况早已经固定下来了。三国魏的傅嘏(209—255年)的《皇初颂》(《艺文类聚》卷一〇《符命部·符命》)可以说是歌颂曹丕的文章,其中也说道:“寻盛德以降应,著显符于方臻,积嘉祚以待期,储鸿施于真人。”尤其是在“真人”的作用上,则有这样的不同,既有真人成为天帝的使者而降临到地上的时候,也有真人从作为天帝使者的神人那里得到教导的时候。然而无论是哪种时候,在真人是天帝之教导——天命——的传达者的情形上没有变化,通过接受这一天命的人就能够实行革命。这样一来,接受了天命,体会到了天命的革命的主体,大概还是被比拟为“真人”的。“真人革命之秋”这一张衡说的话,就应该这样来理解。总之,如果用《太平经》的话来说,就是在“太平之气至”之际,当然一定会是“天地之真仙人出”(第648页),而且也是应该出现的。曹丕所说的“治未通真人”的辞让之语,大概是以这样的“真人”信仰为背景才容易理解的。只是足以与真人相感通、能使真人出现的德治还尚未具备,这就是曹丕辞让的意思。天子不仅仅是人,还应该是在此之上的存在,即应该兼具有神性。如果依据《太平经》的话,被定位于远在圣人位置之上的真人,作为治理地上的代表者,与治理天上的神人是面面相对的。

在本章结束之际,我想曹丕的禅让革命与在汉中布教的张鲁的天师道教团并不是没有关系的情况,还应该附带地说一下。前面介绍过的记载了汉魏之际“禅代众事”的《献帝传》,在最开始,就记载了左中郎将李伏对曹丕的奏言。李伏原来是张鲁的部下的事情,有关文章是很清楚的。然而他讲到:“昔先王(曹操)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这讲的是曹操被封为魏公是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后在二十一年(216年)被进爵为魏王,不过境外之民认为是在十八年的阶段曹操被封为魏王的。可是当时在汉中成为羁旅之身的武都(甘肃省成县西北)李庶和姜合,对李伏说道:“必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所谓“子桓”不是别人,就是曹丕的字。李伏把这一事情对张鲁讲了。当张鲁问姜合这样的说法在什么书上出现过的时候,姜合回答说:“《孔子玉版》也。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这讲的是,在《孔子玉版》一类的谶纬书上写着“定天下者魏公子桓”。那么,经过一个多月之后,在逃亡者写来的册文上,果真如姜合所言,不是魏王,而是魏公。李伏进而接着讲述到:“(姜)合长于内学——谶纬之学,关右知名。(张)鲁虽有怀(魏)国之心,沈溺异道变化,不果寤合之言。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刘备),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言发恻痛,诚有由然。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于鄴。……”曹操讨伐张鲁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事情,当时张鲁的弟弟张卫果敢抵抗,张鲁则听从功曹阎圃之言,最终在退却巴中的过程中投降。而后被拜命为镇南将军,遇以客礼,又被封以阆中侯、邑万户。据记载,在张鲁从汉中到巴中撤退之际,尽管有人进言要把宝货仓库烧掉,但是他没有听,而说道:“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于是将之原封不动地封藏着离开了。(《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

在张鲁投降之时,姜合作为先头部队而迎接曹操,李伏也被人看到下到其军门来。然而在由曹丕即将进行革命之际,李伏却透露了姜合曾经讲过的那些谶语。如果认为这不是李伏为了献媚于曹丕所编造,而是事实的话,那么说曹丕应该受命的事情,就成为最早在由张鲁布施了一种神圣政治的汉中地区被私下谈论的。并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姜合所讲的话的张鲁,却也表示了“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这种坚定的决心,还有他封藏宝货仓库而迎接曹操军进驻,这些情况大概就是因为他看清了天命降临之处吧。而且,作为曹丕在想要进行革命的时候得到来自天师道教团的承认和拥戴,这在对内外显示其神性上,一定也是极其有效的。

(1) 《日知录》卷一八《破题用庄子》。在《说文》的“真”字的段玉裁注中,也说道:“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诸子百家乃有真字耳。”

(2) 其所依据的是《礼记·檀弓上篇》的“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

(3) 这以下的日期以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之说为参考。又参考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和国家——皇帝支配下的秩序构造》(岩波书店,1979年)第六章《古代帝国的秩序构造与皇帝支配》,第282—287页。

(4) 汉高祖元年相当于乙未之年。“获麟”不用说就是《春秋》哀公十四年的“西狩获麟”,即麟的出现被认为是预兆汉王朝兴起的祥瑞。参见前一章《党锢与学问》。

(5) 尽管时代靠后,让我们用《宋书》卷二七—二九《符瑞志》来替代性地检索一下。曹丕的教令中所列举的灵瑞,几乎全部的对应物都可以在其中得到确认。

景星,在卷上的黄帝条有“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以此记述为首,在帝尧条景星出现于翼宿的位置,在帝舜条出现于房宿的位置。在汉代的文献中,参见《白虎通·封禅篇》、《论衡·是应篇》等。

龙马,在帝尧条可以看到“……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在卷中有“龙马者仁马也,河水之精……”这样的说明。早在《礼记·礼运篇》“山出器车,河出马图”的郑玄注有云:“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又参见在此处《正义》所引的《中候握河纪》。

象车,在卷下有“象车者,山之精也,王者德泽流洽四境则出。”《礼运篇》的“器车”大概就是“象车”,虽然郑玄注有说明,但是《正义》则如下说道:“案《礼纬斗威仪》云,其政太平,山车垂钩。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钩,不揉制而自圆曲。”

蓂荚,在帝尧条有“又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说是在帝舜的时候,还有周公摄政的时候也生长。再有,参见《白虎通·封禅篇》、《论衡·是应篇》。

萐莆,也是在帝尧条有“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摇动则风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参见《白虎通·封禅篇》、《论衡·是应篇》。

王母,在帝舜条有“及即帝位,……西王母献白环、玉玦”。早在《大戴礼记·少间篇》可以看到:“昔虞舜以天德嗣尧,……西王母来献其白琯。”

渠搜,虽然其在《宋书·符瑞志》中看不到,但是在《北堂书钞》卷一二九《衣冠部·裘》中*有如下的纪事:“《田俅子》云:禹治水毕,天赐玄圭,渠搜之人服禹之德,献其珍裘。”在《汉书·艺文志》“诸子墨家者流”中著录有“《田俅子》三篇”。(译者注:*即在“渠搜献珍裘”条下。)

(6) 对天子的一般性的尊称是“圣人”。东汉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所下诏书中不仅歉言自己不德,而且禁止以后臣下在上书中称自己为“圣”,这件事就证明了这一情况(《后汉书》纪一《光武帝纪下》)。

(7) 参见福永光司《天皇与紫宫与真人——中国古代的神道》(《思想》1977年7月号)。

(8) 这以下的经过,见于《汉书》卷一一《哀帝纪》、卷二六《天文志》、卷七五《李寻传》。还有,尽管《天官历包元太平经》被认为是一本书的书名,但是这里姑且当做二本书的书名。

(9) 顺便言之,这可以说是“谶”字的初次出现。

(10) 据在《李寻传》王先谦的补注中所引苏兴之说。

(11) “陈圣刘”意味着什么呢?后世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李斐认为“陈”就是“道”,从而解释为“得神道的圣者刘(汉)”的意思;如淳认为,由于陈乃舜之后裔,而不久篡汉的王莽是陈的后裔,所以说“谬语以明莽当篡立而不知”;韦昭讲是“敷陈圣刘之德”。列举了以上三说的颜师古赞成如淳和韦昭二说。胡三省则认为如淳说“流于巫”而只取韦昭说。

(12)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把刘邦的出生记载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此处《索隐》引用的《诗含神务》中有云:“赤龙感女媪,刘季兴。”

(13) 在《礼记·曲礼下篇》“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的《正义》中说:“王者各禀五帝之精气而王天下。”或者还有《初学记》卷九所引《春秋孔演图》的“天子皆五帝之精宝”。

(14) 《汉书》卷一一《哀帝纪》、卷二六《天文志》、卷二七《五行志下》。参见小南一郎《西王母与七夕传承》(《东方学报》46册)。

(15) 反对王莽政权而想要举兵的所谓下江兵的将军王常,接受了刘秀之兄刘伯升的合纵的提议而说道:“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后汉书》传五)还有王莽的导江卒正,也就是蜀郡太守公孙述,也在组织豪族军队之际大声疾呼:“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同上书传三)但是,公孙述后来与东汉的光武帝对抗,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命和谶记而想把自己变成“真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16) 如果根据《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在“小钱直一”和“大钱五十”之外,钱货更有四品,合起来为六品,还有黄金一斤换算为一万钱;其他的银货有二品,龟宝有四品,贝货有五品,布货有十品。

(17) 在方才刚刚引用过的《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中马上接着说道:“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18)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有云:“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云”。应劭注云:“《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故改名,几以趣也。”还有,卷九九《王莽传下》说:“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以语大司马董忠,数俱至国师殿中庐,道语星宿,国师不应……。”

(19) 王郎自称是汉成帝的王子子兴。

(20) 译者注:此处的“干”或作“于”。参见本译文第333页的相关译者注。

(21) 译者注:此语见于襄楷延熹九年(166年)的上疏中“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于)吉神书,不合明听”一句之后的李贤注。

(22) 简单说来,请看熊铁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的第8页脚注3。自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往日杂稿》,中华书局,1962年)以来,中国学者普遍采取认为《太平经》的内容是汉代的东西的立场。熊铁基也得出结论认为《太平经》的问答体部分与襄楷的制作有关,散文体和对话体部分与干吉和宫崇的制作有关。

(23) 前注引汤用彤的论文,以及马克斯·康德谟著、福井文雅译《〈太平经〉的理论》(酒井忠夫编《道教的综合性研究》,国书刊行会,1077年)。

(24) 参见前注引马克斯·康德谟的论文。但是这个序列,即使在后世也并不是不变的。例如,南齐的顾欢针对袁粲对他的《夷夏论》提出的反论,又进一步提出了反论,其中体现出神仙二十七品说,他讲到:“仙变成真,真变成仙,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据此的话,就是作(一)神(圣)、(二)真、(三)仙的排列顺序。

(25) 但这是《太平经钞》甲部的文章,这一部分并不是从《太平经》中抄出的,似乎与伪造有关。参见王明的《前言》。

(26) 译者注:即观云气来判断吉凶的人。

(27) 贺昌群《论黄巾农民起义的口号》(《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指出,他们占据当涂山,就是根据“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

(28) 杨宽《论〈太平经〉——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学术月刊》1959年9月号)主张张角的太平道是以《太平经》作为经典的;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和前面提到过的熊铁基的论文则完全否定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