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书与《孝经》
那么,作为在《孝经》中寄托巫术力量(魔力)的早些时代的一个事例,大概就是我们在《后汉书》传七一《独行传》向栩的传记中所看到的。“征拜侍中,每朝廷大事,侃然正色,百官惮之。会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这当然讲的是通过《孝经》所具有的巫术力量,就能够使张角指挥的黄巾叛乱军不攻自溃。然而惠栋的《后汉书补注》卷一九在“北向诵(读)《孝经》”的标题之下,为了能增强《孝经》的这种性质,作为“袁宏纪曰”而在袁宏的《后汉纪·献帝纪》初平元年中附加了如下的一条:“尚书令王允奏曰:‘太史王立说《孝经》六隐事。令朝廷行之,消却灾邪,有益圣躬。’诏曰:‘闻王者当修德尔。不闻孔子制《孝经》,有此而却邪者也。’允固奏请曰:‘立学深厚。此圣人秘奥,行之无损。’帝乃从之。常以良日,王允与王立入,为帝诵《孝经》一章。以丈二(一丈二尺)竹箪画九宫其上,随日时而去入焉。”接着,在这后面,惠栋还加了如下的案语:“栋案:《孝经》六隐,未详所出。《风俗通》亦云:‘到伯夷,坐诵《六甲》、《孝经》、《易本》。’ (9) 《六甲》其亦六隐欤? (10) 疑纬书有是说也。”
“六隐”和“六甲”是指什么暂且不论。惠栋指出在纬书中大概也有
讲《孝经》具有“却邪”之力的地方,这是很敏锐的。尽管并不是直接与这些事情结合起来的,但是在作为《孝经纬》之一的《孝经元神契》中记载有关《孝经》的形成,如下的说法则是很引人兴趣的:“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罄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斋戒,簪缥笔,衣绛单衣 (11) ,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已备。’天乃虹 (12) ,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古微书》卷二九。采自《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那么,向栩所说的“北向而读《孝经》,云云”,在这里不就可以找到其脉络了吗?大概就是说,面向着北辰星,就像念诵咒语一样来诵读《孝经》。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注意到,向栩是个保留着很浓的道术家风格痕迹的人物。其“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 (13) 。所谓“学道”,即学习“道”,是指神仙修行的一个词语。 (14) 而且,向栩是因为主张停止对黄巾军出兵而蒙受了与张角通气的嫌疑后遭处死刑的。黄巾军是以太平道信仰为精神纽带而组织起来的集团,这大概不是什么新的说法。而说向栩对黄巾军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样的嫌疑也许未必是事实上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