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禅让革命之际的真人
汉魏革命之际,“真人”是在怎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呢?我们就从这一问题开始讨论。先要请读者知道的是,只要不是特别地提出来的,本节所引用的文献都是来自《三国志》卷二《魏志·文帝纪》的内容。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驾崩,太子曹丕就原封不动地承袭了丞相和魏王的官爵。而马上就是改元为延康元年的这一年六月庚午,跟随着军队的曹丕,从许(河南省许昌县)向南进发。说是对孙权的讨伐只是他的借口,而进行已经提到日程表上的禅让革命的初步准备才是其真正的目的。当时,预兆和祝福新王朝诞生的祥瑞的出现,从各地被报告上来。例如在三月,曹丕出生的故乡谯(安徽省亳县)出现了黄龙。45年前的东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年)也在谯出现了黄龙,通晓天文算术的太史令单飏被光禄大夫桥玄所询问,他回答说:“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默记着单飏的话的一个叫殷登的人,在延康元年时尚还健在,他流露出话来说:“单飏之言,其验兹乎!”在纬书之一条中,则有说:“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艺文类聚》卷九八《祥瑞部·龙》引《孝经援神契》)那么,七月甲午到达谯的曹丕,在位于谯城东的故宅筑坛,并且聚集六郡以及当地的父老百姓,举行了安排有伎乐百戏表演的宴会。其盛大仪式通过立于坛前的《大飨之碑》(《隶释》卷一九)而留传于后世。而且在同一天,曹丕又发布了如下的一项教令。“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 (2) 。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裴松之注引《魏书》)
以谯的三老为首的吏民们祈望和祝愿曹丕长寿,飨宴经过了一个日夜才结束。那么在上面的教令中讲到的所谓“真人”到底是指谁而言呢?因为是由曹丕发出的教令,当然就不会是指他本人了。从其讲到“霸王之邦”的地方也使人察觉到是在讲其父曹操的事情,而且,曹操被认为就是“真人”的证据在别处也是存在的。在东汉桓帝的时候,黄星曾经出现于楚宋的分野。通晓天文的段馗预言道:“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果然从那以后过了50年的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胜袁绍,而且变得天下无敌了。这是从《魏志·武帝纪》的记载中所看到的情况。到了后世,唐太宗也认同这一事实而作文写道:“既而三分(或“三元”之误)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主卜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初学记》卷九《帝王部·总叙帝王·祭魏太祖文》)
随后,曹丕在十月丙午(四日 (3) )再到了曲蠡(河南省临颍县西北)。接着,于乙卯(十三日)留在许的东汉献帝,通过作为其使者的张音前往曲蠡,传达禅位的意旨,这也就是要进行禅让革命的最后程序了。在这里裴松之注所引《献帝传》中详细记载了从想要推进遵照献帝意旨的左中郎将李伏开始,到尚书令桓阶等结束的数度奏言,或是在曹丕与汉献帝之间相互辞让往返的交往等等,还有直到最终在辛未(二十九日)登坛受禅时的“禅代之众事”。其中之一,就是辛亥(九日)太史丞许芝列举出现在谶纬中有魏应该代替汉的标志的奏言而说道:“《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其中不仅引用了《春秋汉含孳》、《春秋玉版谶》、《春秋佐助期》、《孝经中黄谶》,还显示出《易运期谶》中的文句:“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还有“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根据许芝对这些文句的解谜,就是这样的:“言”和“午”合在一起就是“许”,两个“日”就是“昌”。也就是说,因为这里讲的是“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所以许芝说:“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有关“其为主,反为辅”以下的说明也是写着的,当然就是意味着作为主人的汉代君主此时相反地变成了魏的辅臣。还有,“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一句想说的大概就是,有四百余年的汉的运数已尽,代替属火德的汉的赤气的,就是属土德的黄气受命,以及“真人”的出现。许芝还说道:“臣闻,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兴之会,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有德者过之,至于八百;无德者不及,至四百载。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数十年,汉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岁。又高祖受命,数虽起乙未,然其兆徵始于获麟。 (4) 获麟以来,七百余年,天之历数,将以尽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太微中,黄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见,以为黄家兴而赤家衰,凶亡之渐。……”进而他说《易运期谶》中还有一条是“鬼在山,禾女连”,也就是“巍(魏)”字的出现,正是显示魏将成为新的“天下之王”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这里,开始建立魏王朝的曹丕似乎被比作接受了五行之精气——在这里是黄气——的“真人”。
那么,来自许芝以外的人们推荐曹丕即位的奏言相继不断,在为答复辅国将军刘若等百二十人联名的奏言而曹丕发布的教令中,也出现了“真人”一词。曹丕说到,自己的德行尚未达到,还不足以接受天命;受寒冻的人,受饥饿的人,鳏男寡女,到处都是;又由于与孙权、刘备之间不断的战争,士民们没有得到无忧无虑的休息……这样,就不只是“人事未备”了。还有“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龙马,山未出象车,蓂荚未植阶庭,萐莆未生庖厨,王母未献白环,渠搜未见珍裘”,也就是说“灵瑞未效,又如彼也”。尽管在这里所列举的各种“灵瑞”分别作为圣人出现的标志而理所当然是有所传承的 (5) ,但是只有这个“治未通真人”,很难猝然理解其所含的意思。
在汉魏的禅让革命进行的过程中,“真人”登场的情况大致即如上。然而即使这样说,接受新的天命并进行革命的主体,也就是曹丕,却一直并没有被比作“真人”。大多还是被称为“圣人” (6) ,有时候又被以“大人”之名来称呼。在前面所显示的许芝的奏言中,以作为“《易传》曰”的所谓“圣人受命而王,云云”为开始,例如在成于辛酉(十九日)的给事中博士苏林与董巴一并的上书中,也引用了纬书《诗推度灾》而说道:“今年青龙在庚子。《诗推度灾》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于子,治成于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天下,布德于民也。……臣闻天之去就,固有常分,圣人当之,昭然不疑。”或者还有癸丑(十一日)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以下的奏言中所见的“大人”一词,即“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这不用说,就是根据《周易·乾卦·文言传》的表述。这样,夹在“圣人”和“大人”当中而“真人”偶尔露面的情况,就是因此反而引人注目那样的人物;然而这种与天命有关的“真人”,实际上在汉魏革命以前也不是不存在。通过追寻其系谱,曹丕所讲的“治未通真人”的意思大概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