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抱朴子葛洪(283—343年?)是这样说明自己的《抱朴子内篇》二十卷的:“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 (1) 之事,属道家。”(《自叙篇》)其作为最集中地体现着初期道教之面貌的记述,从以往就聚集了众多研究者的关心。

在神仙的实际存在和成仙的可能性等问题上,能够说服那些不是很容易就相信的凡俗之徒,葛洪倾注其热情所著述的《抱朴子内篇》,就是以此而令他自信,同时又是极具论辩性的论考著作。“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长生之阶径,箴砭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也。”(《勤求篇》)“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予为欲强通天下之不可通者。余亦何为然哉!余若欲以此辈事,骋辞章于来世,则余所著《外篇》及杂文二百余卷,足以寄意于后代,不复须此。且此《内篇》,皆直语耳,无藻饰也。”(《黄白篇》)这样一来,与其说葛洪是在没有遗漏地注意到道教之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着均衡而客观的记述,不如说是他把自己所继承的仙道的立场强烈地推到了读者面前。在《抱朴子内篇》中,到处都记述着仙道必须由老师直接传授的说法,也就是极力主张“师受”的重要性。葛洪相信并记述了由老师传授的各种东西,认为那才是道教的正统。

为什么“师受”这样被重视呢?本章首先就想来探求一下这个问题。就有关仙道这一极其非日常性的问题,若是能够弄清楚其在中国古代中世的传授情况的话,那么也希望就有关日常水平的学问或技术的传授方面能给予某些启发。我打算首先探求在仙道中“师受”的意思,接着再确定传授到葛洪的仙道系谱的踪迹。不过,有关这一点,由于以平田笃胤的《葛仙翁传》 (2) 为先驱,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等先学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了,所以这里的论述就大概只限于必要的范围。其中,再附带性地考察一下陶弘景的《真诰》(《道藏》第637—640册)对以葛洪为首的,及连接这一仙道系谱的人们给予了怎样的评价的问题;而有关从东晋的葛洪到梁朝的陶弘景之间江南道教的发展,我想就先给出我自己的一些展望。在本文中引用的《抱朴子》,原则上都试着翻译成了日文,根据的文本就是孙星衍校正平津馆丛书本。再有,有关我自己对《抱朴子》,尤其是对其《外篇》以及葛洪的传记方面的认识,请读者参看拙稿《抱朴子的世界(上)(下)》(《史林》47卷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