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制拉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概念模型
社会转型、全球化和公共服务系统的复杂性限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机制框架。基于文献综述及对服务型政府机制范围的理解,本书引入治理、环境和需求三个因素共同构成服务型政府机制建设的概念框架(如图8-3所示)。虽然这三个因素并不能完全囊括服务型政府的机制框架,但这一三维概念模型抓住了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最为常见的力求变革与进步的要素,且这一模型框架能够使我们清楚地梳理和分解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机制的组成部分,将机制与激励、竞争、适应、效率及回应等公共服务目标联系起来,并能识别关键机制间的关系。
图8-3 用机制拉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概念模型
治理是通过一系列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包括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体系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政府与企业、民间组织及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等。与治理相联系的机制是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网络选择机制和协同机制,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合作机理,非政府类组织加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激励机制,公共服务多元主体间高效协同机制。
环境是指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基础,具体而言包括中国现有阶级阶层构成、中国的政府效能、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之外其他主体发育成熟程度,以及相关技术创新水平等。与环境相联系的机制是公共服务系统的适应学习机制,这种适应学习不仅是政府的创新与发展,而是整个社会包括每一个公民个人的自我学习与提升。
需求是指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包括民众对公共服务供给范围扩大和质量提升的双重需求。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分化,公共服务需求异质化特性日益明显,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往往内含冲突,且这种冲突可能进一步引发民众的社会不公平感,甚至造成阶层之间矛盾的激化。据此,与需求相联系的机制是公共服务需求平衡机制,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之,在中国政府改革的数十年历程之中,政府和学界都关注同一个重要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府?200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正式明确了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即服务型政府。[38]然而学界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外延、建设模式等问题的争论仍较为激烈。本节伊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机制框架的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学界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多元参与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多元主体间协同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明确;社会的分殊化导致了服务需求的异质化,并进一步表现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因此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尤为复杂,现有的应对之道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问题应对,尚未提出针对这种复杂性的整体应对策略。
以文献分析和现实需求判断为基础,本节提出了治理、环境和需求的三维机制框架,形成了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协同机制、公共服务系统自适应机制和公共服务需求平衡机制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机制模型。这一机制模型的目标诉求是凝聚公共服务动机,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和高质供给;激活政府活力,促使政府对环境进行自发地适应与调整,实现政府自身成长;化解潜在的社会冲突,并最终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