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需求的异质性
在中国,由于人口、地理和历史等因素的作用,公共服务需求的异质性历来比较突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公共服务需求的异质性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一)公共服务需求的区际分化
公共服务需求的区际分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失衡密切相关: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需求分化,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需求分化。
虽然中国公共政策和资源已经开始逐渐向东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但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却无法在短期内拉平,导致了不同区域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民众与社会对公共服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的需求都比较高,公共服务职能在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职能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民生问题得到了地方政府更多的关注。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中国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整体素质也略低于沿海开放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也相应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尚处于初始阶段,即以满足民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为主。
在历史、中国政策倾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乡二元化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过去由于信息通信技术落后,城乡二元化的区分尚未显现于民众的公共服务诉求方面,在农村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下,公共服务需求有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和劳动力,户籍制度的放开和人口流动限制性措施的减少,使得农村人口的区域流动和职业流动成为常态。且在通信技术发展和人口素质提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数量扩大化趋势明显,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开始向纵深化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原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城市居民免费享受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时代已经结束,一系列全新的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崛起,例如大学生就业服务、环保服务、社区服务等。总体而言,乡村地区公共服务需求的侧重点在基本公共服务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方面,而城市地区公共服务需求的侧重点则在于公共服务的个性化要求。
(二)公共服务需求的人际分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使得中国阶层分化成为可能,之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使得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例如白领、工人、农民、职业经理人、企业主、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个体户等。不同利益群体在收入水平、收入方式、文化素养、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公共服务需求也表现出巨大的区分。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需求可能集中体现在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方面,而白领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服务态度和服务的方便性方面。
公共服务需求的人际分化还表现在不同年龄群体、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如青年人对于职业发展服务的需求更为旺盛;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更为重视;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倾向于扩张我国的教育供给,增加教育服务的筹资水平;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认为自身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强烈呼吁中国改革医疗服务供给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服务需求不仅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且存在着许多现实的与潜在的矛盾冲突。如前文所提到的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服务的老年人与上班族之间针对公共交通服务之间的矛盾;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城市原有居民对公共服务品质提升需求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两难困境之一。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允许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必然会降低城市居民现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而民众对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降低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
事实上,中国公共服务需求的区际分化与人际分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进一步表现为公共服务需求的异质化。中国政府面临着公共服务数量扩张、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民众公共服务需求回应等多重任务。而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也有赖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倾斜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