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文献述评
由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在企业管理领域,复杂性及适应性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政府组织系统的适应性尚未引起学者们的充分重视。针对公共服务复杂性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以增强政府自身活力和灵活性为目标的政府系统适应性研究成果还未形成规模。
当前研究大多基于对历史的检视和对未来的理性预估来设计政府系统改革模式,研究主题集中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两个方面。虽然研究目标也是实现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适应,但当前研究和实践多为被动适应,缺乏主动调整。学者们普遍认同这样的观念:政府职能转变是历史压力下的历史性选择。[44]基于这样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适应性转变历经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将政府体制视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内容,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45]第二个阶段,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因中国社会转型而引发的系统性社会变革,如中国社会的高风险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发展不均衡、民间组织的壮大与成熟等。政府机构改革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因此与政府职能研究相一致,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调整所适应的对象同样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46]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进行了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从最开始的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转变为职能整合、提升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体系中的地位,建设服务型政府。
对政府体系之外的适应性研究集中于探讨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职能分工,事实上,此领域的研究也可被划分为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一个分支。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民间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对民间组织、市场经济组织和公民的公共责任的研究逐渐增多。前已提及,学界与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重要意义,但对于如何建立民间组织,企业与政府组织的合作网络,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之间的职能分工等问题尚存在较多的分歧。如民间组织的承接职能涉及外交、养老、职业教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民主化发展等。对企业承接政府职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企业可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却可涉及教育、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47]
综上,当前研究和实践多将政府视为一种工具和一个既定的存在物,政府的调整和变革是对现实变化的应激反应,是后发的被动适应。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高风险社会的来临无不要求政府加快调整的步伐,主动适应多变且无法完全预知的环境变化。因此,基于公共服务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政府及整个公共服务系统的适应机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