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文献述评

一、相关文献述评

合作是人类文明的社会基础,对人类合作机制的探讨最早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霍布斯和卢梭的研究。霍布斯主张通过国家的集权体制来实现人类的合作,卢梭提出在人类“公意”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契约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霍布斯与卢梭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两人关于合作的深层次假设却殊途同归,即人类个体或群体只有在外在强制力量的作用下(君主专制或共和独裁)才能建立合作关系。这一深层次假设为之后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合作的发生机理和维系机制。因此,公共服务或者说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给问题实际上是把霍布斯和卢梭所提出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解读,依据所提出的合作策略,此领域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传统理论研究时期。此时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政府组织体系之中,协同策略以主体间权力转移、责任整合、组织结构重构和官僚行为重塑为主。伴随着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合作问题研究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市场领域中的协同竞争策略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研究视域由政府系统扩展到了市场经济组织,市场式合作机制被众多学者和理论界认识所推崇,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利用自身资源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获取合理利益获得认可。而近些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同现,以及公共管理交叉研究使得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合作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横跨了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民间组织,在合作策略上大量跨学科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如社会网络理论主张在组织网络之内依靠网络结构调整、网络成员角色流动等措施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协同。[41]

已有研究多为过程与结果导向性的研究,从行为导向对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合作机理的探索则相对较少。引入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个体价值结构的视角探讨其合作的动机,分析合作实现的促进因素和维系机制将有助于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合作关系建立及维系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