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供给网络选择机制
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完全按照需求调配或完全依据市场经济规则自由竞争获得。因此,公共服务多元供给至关重要,而供给数量和质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供给网络选择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选择可以理解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非随机取舍过程。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选择机制的目标在于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刺激,获得网络内核心成员对于任务的责任感和目标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有目标的异变。因此,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成员选择的首要标准是成员是否具有公共服务动机,其次才是成员是否具有公共服务资源。公共服务供给网络选择机制应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确认潜在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向,左右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因此,在公共服务供给网络选择过程中应考察潜在的公共服务供给者是否与政府组织,尤其是中央政府组织拥有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即认同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方向,愿意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不拘泥于短期的个体利益得失,能够与其他参与个体建立共荣与互信关系。唯有依据共同价值观所形成的公共服务动机才能够服务于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建立在短期个体利益基础之上的公共服务动机最终必将损害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评估潜在公共服务参与者的资源能力
具备公共服务动机只是进入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前提条件,而具备公共服务资源则是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最重要主体的政府组织在选择公共服务供给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也应评估对方的公共服务资源和能力,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财力、技术、关系网络等。
(三)考察潜在公共服务参与者的应变能力
由于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公共服务复杂性,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进而导致原有的目标不能够实现甚至美好的初衷被异化。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势下,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极易解体。若公共服务参与者对环境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且众多主体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则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公共服务供给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唯有维持系统的开放性,并秉承选择标准的灵活性,方能不断激发公共服务系统的生命力。因此,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选择机制事实上是建立在随机性基础上的非随机选择过程。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非随机选择作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系统异变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之上,避免了公共服务供给系统的反向异化,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系统向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演化。公共服务供给系统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在保留各个不同性质参与主体自身特征的同时,又在合作过程中彼此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具现实可行性的管理策略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