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写原则

(一)编写原则

本书选择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编写思路,其核心理念是强调语境创设在儿童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外语学习特点,最有效的外语教学在于提供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让儿童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乐于在活动中尝试和探索语言的运用。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涵盖《课标2011年版》所归纳和总结的主要话题和主题,通过课堂内外活动,再现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场景,为个体活动与合作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并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

1.单元主题语境创设的原则

主题活动设计是本书的亮点和特点所在。每个主题,为语言活动提供了语境,为意义建构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也为教学界定了讨论的内容范围。比如“School”这个主题,既可以是关于具体的学习用品、教学设施和场所的词汇学习,也可以指学校里的“人”,还可以讨论学校里延伸出来的“课外活动”,分别与“人”和“社会活动”两个独立的主题内容及其相关的语境建立关联。

2.主题单元内容相互依托的原则

本书由18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单元构成,但在语法和功能结构上,在单元主题内容之间,彼此相互依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同一主题下话题的分层次拓展:在本书中,每一个单元的主题,我们依据学段(小学低段、中段、高段)进行了3个层次的话题拓展,对应的是不同学段儿童学习生活重心的转变,或对周围环境与世界的兴趣的变化。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话题,所涉及的句法结构与语言词汇既有重复、相互联系,又随着话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呈现相应变化。

(2)同学段主题之间的概念衔接:在同一学段,不同的主题单元为活动内容确定了范围,但主题之间可以融通,也有必要在关键概念之间形成有机的衔接,体现该学段儿童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语言目标。常见的主题衔接,如由“时间”(Time)主题,拓展到下个单元的“日常活动安排”(Daily Activities),考虑的就是时间概念作为“计划安排”的基础,两大单元的主题内容过渡自然,语言互为补充。

3.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整体教学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

(1)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即在同一主题下,教学活动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常常体现为活动之间的彼此连贯与衔接、语言使用难度上的层层递进,并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本书第八章的主题“Food and Drink”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段的话题拓展,由“Daily Food and Drink”到“Different Kinds of Food and Drink”,再过渡到“Balanced Eating”,体现的是小学低、中、高段孩子对该主题在理解上的认知变化,并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话题再现,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食物名称,能够在活动中使用这些主题词汇,了解不同的食物特征。在小学高段教学中,基于话题“Balanced Eating”的活动设计,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正面引导学生的生活习惯,体现了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目标。

(2)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在此特指语言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看活动的综合训练,但同时兼顾不同学段的儿童认知需求,因材施教。在1~3年级的低段教学中,“看图片、听指令”的理解性活动比较多,常见的话题如“颜色”“数字”“动物”等,以看歌曲视频、听歌曲音频进入主题,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词汇;随着孩子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积累,以及话题在广度和深度上的递增,3~4年级的中段教学中,基于“看、听活动”的“说”有所加强,一些活动会伴随配图的文字阅读;到了5~6年级的小学高段,连续性的语篇阅读增加,更强调阅读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在不断巩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教学活动中的读写内容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教师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同方式提取和整合主题信息,并能用较为流畅的、连贯的语言进行书面与口头表达。

4.语言活动多元化的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鼓励多元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把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外,例如,通过科学活动、绘画设计活动、体育运动进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跨学科知识在语言活动中的体现。

多元智能及其在外语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