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的单元框架
1.主题模块的选择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小学英语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而开展。本着基于主题拓展实现小学英语各学段主要教学目标的宗旨,本书首先参考了《课标2011年版》中对主题的归类和总结,梳理出了学校(School)、身体部位(Body)、饮食(Food)、人(People)、家与房屋(Home and Houses)、工作(Jobs)、时间与计划安排(Time and Plans)、日常活动与兴趣爱好(Daily Activities and Hobbies)、节假日活动(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公共场所(Public Places)、社会行为举止(Social Behavior and Manners)、自然(Nature)、世界(The World)等主题板块。这些主题,既体现了《课标2017年版》中基于三大主题语境的分类(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也和当前小学所采用的教材中的主题高度吻合。进一步对比分析主要的教材后,我们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补充了数字(Numbers)、颜色(Colors)、衣物(Clothes)三大主题,并在分层活动的拓展中注重与其他主题的结合,形成对教材已有语法结构体系必要的补充和巩固。本书把动物主题作为单独的一个板块进行深度挖掘,因为这是深受儿童喜爱的话题。不难发现,动物是虚构故事和非虚构故事中常常出现的话题,其教学资源丰富,且活动具有多样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大到比较宏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小到“我喜欢的宠物”这样一个微观话题,因而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方面。
2.主题下话题内容的选择
每个主题下面,我们大致按照小学低段、中段、高段进行话题的分层拓展。这样的学段区分,仅供参考,教师们在实践的时候,建议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范围和能力程度,评估话题内容和潜在的语言挑战与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契合程度。我们在确定每个主题的分层话题内容时,考虑的是同一主题下分层话题讨论的广度和难度的逐步增加,体现为:
•话题认知难度的递增;
•主题词汇的延伸,以体现话题范围的扩大;单词的复杂度和难度也相应有所增加;
•目标句型的难度增加,表现为句子更长、结构更为复杂。
我们以“Animals”这个主题来举例说明:

主题路径拓展图:Animals
图示信息(主题路径拓展图:Animals):
(1)本单元的核心主题为“Animals”;
(2)此主题在不同学段可以拓展为“Animals around Us”(Phase 1)、“Animal Friends”(Phase 2)、“Animals in Danger”(Phase 3)等话题;
(3)图示由内到外的扩展,反映了由主题衍生出的话题或者子话题在认知层面、知识范围、语言难度方面的不断递增。
3.分层话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分层话题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内容的认知挑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话题由“人与自我”扩展到“人与社会”,再到“人与自然”的逐步延伸过程。
(1)话题拓展1:图例中的“Animals”主题,在小学低段基于话题“Animals around Us”进行拓展,首先介绍了动物的基本概念,如认识我们身边常见动物的名称。教师进而引发孩子在熟悉的语境中了解常见动物的相关知识,包括动物的明显特征,以及动物的一般分类等。

“Animals”话题拓展:Phase 1(小学低段)
(2)话题拓展2:小学中段的“Animals”主题拓展,选择了“Animal Friends”这个话题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动物,既能感性地看待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能意识到照看动物的各项工作和责任。话题内容仍然以儿童自我为中心,同时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世界与自己的关系。

“Animals”话题拓展:Phase 2(小学中段)
(3)话题拓展3:小学高段的“Animals”主题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关注“Animals in Danger”,将他们的视野转向对自然和外界更广阔世界的关注,并引发他们积极地去思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对应了小学高段学生已开始具备的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探究式的主题活动,也有利于该主题下相关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Animals”话题拓展:Phase 3(小学高段)
4.分层话题活动中的语言难度的递增
在小学的不同学段,即使是同样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以故事教学为例,低段教学的重点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注重儿童听的质量,即儿童是否能够将所听到的语言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不急于强调语言输出,教师更关注的是儿童对故事内容的整体理解。教师常常可以根据儿童融入故事聆听的状态来确定他们是否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如观察他们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针对“yes or no”问题的回应。小学中高段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决定是否让他们自行朗读故事、复述故事,或者把故事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这时的教学重点已从“语言输入”拓展为“语言输出”。教师也可以组织跟进练习,引导小学高段学生关注故事的语言使用,如一般过去时态在故事中的使用方式和目的。
5.分层话题活动的多元化
我们以本书中的第十二章的“Time”主题为例,用“分层话题活动”图示来说明我们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对“语言活动多元化”的理解和体现。

分层话题活动:“Time”主题
(1)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主题单元的整体教学来看,本单元的活动设计根据儿童的语言积累和认知特点,注重由听说活动形式向读写活动形式的过渡。在小学低段的“Time”主题活动设计中,教学通过下图的听力练习引入“时刻”概念,并结合另外一主题“Daily Activities and Hobbies”(第十三章)中的活动概念,完成“听、做、说”一系列语言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活动中加入简单的句子认读和关键词写作(时刻的书面表达)。在小学中段,连续文本的使用对应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常见节日的愿望,以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与词汇量的需求;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信息提取为阅读后的听、说、写等巩固活动提供基础,如通过对比Mid-autaumn Festival和Thanksgiving两个节日的基本信息,讨论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说”的练习与写作拓展。

“Time”主题中的听力练习(Phase 1)
(2)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在低段的教学里,无论是使用单词图片,还是鼓励孩子自己制作单词卡片,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意义地学习语言。歌曲、韵律诗的学习,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带动孩子在反复中巩固目标语言的学习。比如,小学低段的孩子们通过学习Days of the Week这首歌曲,能有效地把形式上、语音上彼此没有太大联系的“星期”单词(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学以致用。活动形式的多元化,还包括在案例中使用思维导图这样可视化的图示工具。小学中段的活动设计中,通过Venn Diagram对比两种节日的过程,就是阅读信息提取的过程,但同时,教师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词汇进行分类和对比,以加深词汇学习的印象。
(3)多元智能活动的融合:我们建议,在小学低段,教学应该尝试各种活动的结合,以照顾具有不同智能倾向的语言学习者。在“Time”主题中,低段教学使用的图片、歌曲、TPR等活动,分别对应了在空间、音乐、肢体运动方面有需求的学习者。一旦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智力特点,他们就愿意积极地参与,并接受一定的语言活动挑战。
(4)跨学科活动的融合:在“Time”主题中,我们仍然以低段教学为例,来尝试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
•数学:认识时钟,学习“小时”的计算方式;
•社会:了解每天的日常学习活动安排;
•美术:会用卡纸、水彩笔制作钟表。
在小学高段,教学活动设计了和小学低段相似的任务:制作“活动任务时间表”。同样是基于数学内容(数学中的等分概念)、社会内容(了解自己的日常学习活动安排)、美术(如何制作出好看且有用的时间表)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但通过活动需要拓展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加强,增加了“细化、优化时间表”的要求,更强调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因此,本书中,各主题单元分层设计的任务活动,既保障了主题词汇在不同学段的再现,也体现了活动在内容、语言、形式、认知挑战上的层级性与衔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