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选择的理论依据和拓展思路
基于儿童认知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我们在小学低段(1~3年级)介绍主题“Public Places”下的话题“Public Places around Us”,有一定的理论依据:(1)孩子身边有很多公共场所,这些场所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因而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认知;(2)教学中采用情境创设,利用音视频资源,以动作、表演等手段模拟情境,有利于引导孩子进行联想、思考和创造,并运用语言。
从“Public Places around Us”到“Activities in Public Places”,再到“Rules in Public Places”话题的呈现,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孩子身边的公共场所扩展到了解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再拓展到学习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规则的过程,符合孩子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和倾向。
基于主题“Public Places”所延伸的分层次话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词汇与句法结构的选择,所呈现的难度(广度和深度)考虑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如低段的“Public Places around Us”话题首先引入的是我们身边的公共场所的常见单词(school,park,cinema,hospital,library等),以及“It’s the school.”“I like school.”等简单句,引导学生熟悉我们周围的环境。进入小学中段,话题“Activities in Public Places”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各个公共场所的功能,以及公共场所中人们展开的日常活动,如“We fly kites in the park.”“We study at school.”“We eat in the restaurants.”等。
本单元在进行话题拓展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活动的多样性,力求各层次的活动设计符合每个学段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并能满足孩子们多元智能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低段的“Public Places around Us”话题重点训练的是看听技能,选择的活动是“听音辨识图片/单词”或“看图猜场所”的游戏。学生试听结合图片,能帮助孩子更好建构目标词汇的音、形、意。在中段的“Activities in Public Places”中,教师通过绘本引入教学内容,更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故事的整体性,语言技能由“听与说”过渡到“听说引入,读写跟进”。
在英语教学中,基于对已有教材的内容整合,我们在本书的活动设计中主要涵盖了以下话题和相关概念: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通过跨学段的“Public Places”主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能介绍公共场所的基本情况;
•能根据公共场所的位置进行指路,比如:Where is the cinema?/Turn left./Go straight on;
•能描述不同职业的人在什么地方工作;
•能描述图书馆的借阅书籍应该遵守的规则;
•能为社区制作一份规则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