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问题导向

强化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增强执法检查实效的重要突破点。我们坚持敢于较真、敢于叫板、敢于碰硬、敢于问到底,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勇于“下嘴”啃“硬骨头”,促进了法律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充分展现人大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

一是,深入查找问题。树立查不出问题就是问题的理念,把执法检查的关注点放在发现和分析影响法律法规实施、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放在推动解决法律法规落实不好、效果不彰的问题上,多层面、多维度、多渠道收集线索,努力把问题找准找实。在检查中,突出明暗结合,大幅度增加随机暗访的比重,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对发现的问题当场交办。创新发现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政务服务热线、手机微信、电子邮箱、平台软件等多种途径收集问题线索,供执法检查组使用。例如,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中,将随机检查作为主要方式,检查组暗访点位305处,发现各类问题238个,与新闻记者密切配合,制作了时长60分钟的暗访纪实片。同时,还通过市政务服务办“8890”热线、津云客户端平台和电视台热线电话,收集了1万余条问题线索。

二是,提高指出问题比重。近几年的执法检查,对政府部门自查报告、受委托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部分的比重,从不少于三分之一提高到不少于二分之一,用翔实的数据、真实的案例说明实际情况,对违法典型案例指名道姓,对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真正彰显法律的尊严和刚性。例如,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中,共指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5个方面25个具体问题,对责任主体一一点名,针对每个问题,既指明了执行法律法规不到位的表现形式,也详细描述了典型案例、具体事例和相关背景,做到“帽子底下有人”“人身上有事”。

三是,改进方式方法。注重将执法检查与立法相融合、与其他监督形式相结合、与相同领域法律法规的检查相组合,变单一模式的检查为立体式监督,多个角度同向发力,多种手段叠加运用,多个方面深挖问题。比如,着力推动立法和监督工作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都是在颁布实施的同时启动了执法检查,让法规定下的规矩第一时间得到全面遵循,让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整改。比如,着力推进各类监督手段结合互补,在听取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报告的同时审议了政府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在听取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的同时开展了专题询问。比如,着力推进同领域法律法规“打包”检查,围绕教育优先发展,将义务教育法、我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和学前教育条例组合在一起,开展多法同查,为发现推动解决教育领域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