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地方人大对外交往概述

中国特色地方人大对外交往概述

在传统的外交理论上,外交首先指最高层次的外交,外交权主要是国家层面的事务,而且政府外交几乎是一国外交的全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政党、议会、平民等多元的主体参与国家外交事务,即意味着国家外交的形式和参与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政府外交,外交的参与主体和内容越来越多元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大的对外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主要从发挥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职能的角度展开的对外交往工作。人大在纵向层级上划分为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因此人大的对外交往由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和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组成。加强人大的对外交往,可以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民众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巩固和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为国家间关系的持续良性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随着对外经济、人文、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愈发频繁,地方人大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其所承担与开展的对外交往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与外国地方议会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更加活跃与紧密。地方人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立法、监督、执法等的经验交流互鉴,为地方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总体外交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地方人大来说,要聚焦地方人大主责主业,以立法、监督等重点工作为中心,加强与外国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和法律界的务实交流,有针对性地互学互鉴有关领域立法的新视觉、新做法、新经验。

地方人大对外交往的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形式有:请人大常委会领导会见外宾或出席重要外事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外国地方议会议员的工作,如根据外宾的兴趣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安排参访考察项目,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根据年度重点立法、监督工作计划开展相关国家和地区调研;与外国地方议会开展机制性互访交流;安排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对外交往活动;组织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比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成功承办第四届中美省州立法机关合作论坛,美国10个州的议会领袖参加。这场中美地方交往的重要活动,增进了交流合作,讲好了中国故事,展示了河北形象。由此可见,地方人大对外交往,不仅可以“走出去”,向各国议会介绍中国,还可以“请进来”,让更多外国议员亲自到访中国,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客观地了解中国,收获其他渠道和方式难以实现的效果。

地方人大对外交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地方人大对外交往的活跃度可以非常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政治的民主与开放,地方人大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第二,有利于广交朋友,增进民众友谊。地方人大对外交往对象广泛,也方便开展知心交心工作,有利于其他国家的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增进双方感情及友谊,不断增强对我友好力量。第三,推动务实合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地方人大对外交往依托地方国际友城关系定期互访交流机制,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信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宣介陕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促成开通西安—拉脱维亚里加中欧班列新线路中积极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