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

(二)问题

1.本职工作与履职能力建设之间存在冲突。

人大代表是由选举产生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选举出的人大代表身份往往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大代表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一般是该行业的精英或骨干,因此,人大代表的本职工作与其履职能力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2.部分人大代表难以有效运用智能设备履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时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大代表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更新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手段,提高办事效率,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然而,囿于人大代表个人年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生活经历等影响,一方面,部分人大代表排斥现代信息设备的使用,对现代化手段持悲观态度,对世界的变化无所适从,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部分人大代表虽然接受现代化发展的理念,但受个人能力的影响,对智能设备的使用难度较大,熟练掌握手机APP、应用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平台等的使用方法较为困难;部分人大代表较难适应网上参政议政、线上答疑解惑、沟通联系群众等,较少运用自媒体、微媒体等手段进行网络直播、建言献策、民意调查、监督政府工作等,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

3.部分人大代表未能有效兼顾非网民和网民的利益诉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从年龄来看,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18.3%,为1.72亿人;从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23.7%,即近2.23亿网民还在读书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从事劳动的非网民数量仍旧众多。在网民中,能够利用网络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建言献策的人数势必缩减。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仍需兼顾网民与非网民的利益诉求。然而,在现实中,部分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往往两边难以兼顾。某些人大代表只关注网民的利益诉求,忽视了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实地调研,导致非网民无法向当地人大代表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部分人大代表不擅长利用网络履职,不关注网络,往往忽视网民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