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字阿米巴

六、数字阿米巴

数字阿米巴,一般认为就是将阿米巴经营报表进行平台化、信息化、系统化、数字化,实现完全的自动化的计算结果,不需人工干预,实现智能决策。

现代生产都是流程化、集中化、智能化的流水生产线,所以很多的过程数据、生产消耗等都能在线实时采集。这些生产数据、费用,会分别存放于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如ERP、MES、EMS、用友等系统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阿米巴经营报表进行平台化、信息化、系统化、自动化,从而实现数字化。

数字化的阿米巴经营信息系统简称数字阿米巴。通过数字阿米巴建设,将实现所有微巴报表数据在MES、ERP、计量等系统的自动抓取,自动汇总计算,实现一键式获取报表。通过报表的动态分析,可以分析降本、改进的有效性,有没有造成成本转移等,全成本是改善了还是没有变化等等,都可以对报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

阿米巴信息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汇总后,通过图表的方式形成信息,员工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综合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结合特殊数字模型,运用数字化技术,将信息升华成为知识、智慧,实现阿米巴的数字化转型,构建真正的数字阿米巴体系。可见,要实现数字阿米巴经营,任重而道远。

数字阿米巴有助于各级巴长系统分析经营结果、确定改进方向、制定改进措施、设立改进空间,循环改善机制构建,先进巴长、优秀巴长、金牌巴长培养等。

很多组织按照传统方式,建立了强大的成本管控体系和标准成本模型,但很少去分析成本管控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评价也不完善,人为地将“现场”和“市场”,这两个本应紧密联系的“场”隔离开了,要求这两个“场”的人员只需要按照规范和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行了,“现场”的生产人员不知道“市场”,“市场”的营销人员也不了解“现场”,造成很多需要上一级部门协调的事情,事实上,“现场”的复杂和“市场”的瞬息万变,由于不能做到“现场”和“市场”的直接沟通,信息不能通过“市场”向“现场”有效传递,严重影响了经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江苏一家生产无纺布企业,已开始在生存线上挣扎。

谁对企业的利润负责?谁又对企业的支出、成本负责?这中间需要很多的协调、考核,管理成本巨大,各自为政的思想,使企业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案例3-2:一家无纺布生产企业,由于在营销、生产组织及设备管理方面的沟通不畅,已面临生存危机

该公司是一家家族式企业,2015年在三板挂牌上市。公司产品无纺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旺季的时候市场需求旺盛、订单充足,产品供不应求,对生产组织、设备管理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公司市场的压力传递到生产部门、设备管理部门时往往是单向的。公司总经理常年在外接订单,只有每月的董事会才回到公司处理相关事情。生产由一个副总负责,他搞不定财务、设备副总。公司的设备,大部分是六、七年的老旧生产线,这些设备对维修、保养的要求比较高,也有2016年上的新线(作者当时去这家企业的时间是2016年3月),这些新生产线还处于调试、优化的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现场拥有的这些生产线,技术、质量参差不齐,很难确保订单的有效执行。由于不能有效保证订单的执行,导致“现场”和“市场”的人相互抱怨,“现场”的人也不能有效配合。我们当时给公司的改进建议是“虽然公司在很多方面都希望超出预期,但由于公司领导在协调三个部门冲突的时候力度不到位,已经导致公司运营方面的诸多问题,离产能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目标越来越远。因此,建议在产能最大化、公司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建立营销、生产、设备三部门定期沟通机制,提倡各部门用数据进行沟通。订单优化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公司应当建立综合考虑‘订单获取、计划排产与设备检修计划、原料供应状况、骨干人员缺勤等’的订单整体优化机制。”

总经理是市场营销出身,不懂生产,在“市场”一边,偏向营销部门,造成“现场”和“市场”的人隔阂越来越大,营销部门、生产管理、设备管理部门之间已经没有办法沟通、协调,最后换人也没有用,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被动局面。

本案例,是典型的各自为政的表现,都按照自己的职能和目标,做好了自己的事,但没有协同、协调,最后还是每况愈下,为生存而挣扎。

组织为有效解决“现场”和“市场”的沟通问题,建立了许多诸如SBU、V-team团队、面向客户的“铁三角”经营单元、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经营体”、“自主经营体”、“经济单元”等等。很多企业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阿米巴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