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理念的确立

一、经营理念的确立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从就职的公司辞职,决心以自己亲手开发的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成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新公司。当时稻盛和夫自己没有钱,是宫木电机公司的几位董事出资300万日元,帮助稻盛和夫创立了公司。“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的第一任社长由宫木电机的社长宫木男也兼任,稻盛和夫名义上是董事兼技术部长,但实际上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1959年4月公司正式成立时,共有28名员工。虽然公司起步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设备,但是在之前的公司里同甘共苦的7名伙伴,为了与稻盛和夫共同创办自己的公司而汇聚在一起。京瓷公司成立的过程,也反映出公司的思维方式就是以人心为基础。

创业后不久,有一天,宫木社长从外地出差归来,他一边解开一个包裹一边说:“稻盛君,给你买了件好东西,是稻盛君你的同乡前辈西乡隆盛的书法,我估量着你定能喜欢”。展开纸卷一看,正是西乡隆盛所书的“敬天爱人”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尽管这并非西乡的亲笔墨宝而是临摹之作,但宫木对刚刚扬帆起航的公司给予的这番好意,以及其中倾注的温暖情谊,让稻盛和夫感激之余,还流下了热泪。

稻盛和夫立即把字拿去装裱店装裱好挂在公司的接待室中。当时公司借用宫木电机的仓库二楼当办公室,冬天仅能依靠园火炉烧炭取暖,尽管这幅字如今已被熏成了茶褐色,然而稻盛和夫却把它当做无价珍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悬挂在办公室中。

虽然稻盛和夫当时很激动,但对“敬天爱人”的含义却没有做过深入的思索,也还没有切身的体验。

稻盛和夫创立京瓷时,是技术员,他理工科出身,对会计、企业经营一窍不通。但既然开公司当了经营者,就必须对公司的各种事情做决断。当部下来请示“这笔生意做不做”“那个问题怎么办”时,因为缺乏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稻盛和夫常感苦恼。刚刚诞生的弱小企业,一旦判断失误,很可能立即破灭。稻盛和夫深感责任重大常因为担心而夜不能寐。

企业经营要求经营者对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作出正确而及时的判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稻盛和夫说,拿什么作为判断或决断的基准呢?我在苦恼之余来了灵感,想到了原理原则。这里所谓原理原则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也是从小父母、老师教导过的。小时候他们表扬我、责备我根据什么呢?不外乎“是非、对错、好坏、善恶”这类最朴实的道理。如果这可作为判断基准的话,那么并不难,我能够掌握。就是说,不拿“赚钱还是亏本”做基准,也不用所谓的常识、习惯、时尚的潮流做基准,而是用“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原则做基准,从这一点出发,去经营企业、去应对和解决一切问题。

没有明确的判断基准,心中无底,人就难免悲伤和烦恼。而明确了判断基准,掌握了如何去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大原则,稻盛和夫心里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天回到办公室,抬头看到“敬天爱人”四个字,稻盛和夫心中一动。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行事,就是敬奉天理,这不就是西乡隆盛所教导的“敬天”吗?稻盛和夫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天”是那么浩瀚,那么不可思议。“敬天”或者说“敬奉天理”不是很抽象吗?但稻盛和夫却用“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具体表述了这个似乎不可捉摸的“天理”。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作为人,何谓正确?”是自己从小就懂的理,是人的良知,为每个人内心所共有。只要对照这句话,用这种良知去判断和应对一切就够了,这就是天理。换句话说,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天理即良知。应顺天理,替天行道,得道多助,当然无往而不胜。虽然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作为经营者,稻盛和夫面临重重压力,一直在思考“经营应该依靠什么?”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人心”最为重要。人心易善变,且不确定,然而一旦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人心也会变得无比牢固,且值得信赖。所以京瓷的出发点就是构建“心与心之间的纽带”。

京瓷在成立初始,只是一个缺乏资金、信用、业绩的小街道工厂。可以依靠的只有仅有的技术和相互信任的伙伴。为了公司的发展,大家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也用毕生的努力回报大家的信赖,坚信工作伙伴决不是为了私利私欲,所有员工都真心地庆幸自己能够在这个公司工作,人人都希望公司不断发展,这就是京瓷的经营策略。虽然常言人心易变,但同时也再没有比它更坚不可摧的了。以这样牢固的心与心的连接为基础的经营,就是京瓷的原点。也就是说,“以心为本经营京瓷、发展京瓷”是京瓷的原始出发点,也是大家的责任与使命。

京瓷公司创立后的第2年,招进了11名高中毕业生。经过1年的训练,他们都成了生力军。当时京瓷虽说也算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但它刚刚起步不久,规模很小,工资不高,再加上粉尘、高温,劳动条件不好,而且还经常加班,管理又很严格,这些高中毕业的小青年们受不了了,他们写了一张联名状,同稻盛和夫展开集体交涉,要求每年加多少工资、发多少奖金,否则就要集体辞职。因为当时企业的前景还不明朗,稻盛和夫无法违心地接受他们的条件,但如果他们真的辞职,公司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稻盛和夫创办公司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技术得以问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创业时的成员们都是自觉地拼命埋头工作。但是刚进公司不久的高中毕业的员工,自然不满意长时间的加班,而且对未来感到不安,于是,就用集体交涉的形式来要求公司对自己的未来作出保证。

稻盛和夫对此解释说:“由于公司刚刚成立,所以无法对你们的未来作出确切的保证,但是我一定会为你们着想”。但是,这并没能说服对方。交涉不仅仅在公司里进行,还延续到了稻盛和夫的家中。经过三天三夜的交涉,最后,稻盛和夫饱含诚意地说道:,“如果你们还是信不过我的话,那么,能不能有敢于被骗的勇气?如果我背叛你们的话,你们就拿刀把我捅了!”这句话打动了对方,终于了结了这次交涉。

以此为契机,稻盛和夫开始持续认真地思考“公司应该成为一种怎样的组织”这个问题,最终意识到公司经营必须保护员工及其家属未来的生活,为大家谋幸福。进而,还认识到要使公司长期取得发展,就必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履行社会一员的责任。之后,京瓷把公司的经营理念确定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京瓷公司也因此从一个以“让技术得以问世”为目的的企业转变为追求全体员工幸福的企业,从而确立了公司经营的牢固基础。

三天三夜对稻盛和夫的震动、收获,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对稻盛和夫日后的潜移默化,肯定很深。也许就是这三天三夜,改变了稻盛和夫,成就了稻盛和夫。

京瓷公司从此确立了“敬天爱人”的经营理念。并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基准,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贯彻到底。稻盛和夫从经营企业的烦恼中获得的这一灵感,犹如醍醐灌顶。这是发生在稻盛和夫身上的、体现人类生产经营的最高智慧的开悟。虽不能同王阳明500年前的龙场大悟、2500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瞬间参悟相提并论,但也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是对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

稻盛和夫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修炼自己,在经营中实现了“修心、修性、修行”的人格提升,成功开悟“作为人,何谓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