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起源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 Control,TQC)思想,1961年他在《全面质量管理》(第二版)一书中正式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也有人认为是“全面质量控制”,以区别后来的“TQM”。不管怎样,从此以后,这个理念被广泛接受和运用,标志着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开始。
日本从1950年开始引进美国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以来,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简称CWQC),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将其概括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不仅研究、设计和制造部门参加质量管理,而且销售、材料供应部门和诸如计划、会计、劳动、人事等管理部门以及行政办事机构也参加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不仅用于解决生产过程、进厂原材料以及新产品设计管理等问题,而且当上层人员决定公司方针时,也用它来进行业务分析,检查上层管理的方针实施状况,解决销售活动、人事劳动管理等问题,以及解决办事机构的管理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推行。我国企业在实践中将全面质量管理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过程、全员和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种多样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1987年,美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又称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其评价标准1998年改称为卓越绩效准则。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7年首次颁布了1S09000系列标准,又经历了数次修改。不论是ISO9000系列标准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卓越绩效准则,都可以看成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总结和发展,也可以看成是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工作重点和实施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世界公认的企业经营质量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