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经营方法溯源

二、阿米巴经营方法溯源

学习阿米巴经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阿米巴的表象内容,即阿米巴经营手法或方法。这一方法的思想根源,起源于我国的文化宝库代表《西游记》。

划分阿米巴组织后,希望这些小的阿米巴组织的经营长、即巴长,像老板一样思考、经营、决策,将大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经营活动。如何让这些小的经营长与企业家一样思考、经营、决策,这是阿米巴经营哲学与理念范畴。到底是先有阿米巴经营哲学和理念,再有阿米巴经营手法与方法,还是先有阿米巴经营手法与方法,才有阿米巴经营哲学和理念?这个讨论其实已经没有意义,我们只需明白“道、法、术”思想原则就足够了。

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发现孙悟空有一项绝技,常常使用,并且屡试不爽。这项绝技就是“拔猴毛”!据不完全记载,在原著中,孙悟空一共使用过十几次,其中比较典型使用的猴毛的有这么几次:比如第二回,孙悟空跑去跟混世魔王大战,他就变出了二三百个小猴子,围住了混世魔王,最后孙悟空夺过混世魔王的刀,一刀把他劈成了两半!再如第三回,孙悟空跑去傲来国偷兵器:“好猴王,即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话,叫声‘变!’变作千百个小猴,都乱搬乱抢。”还如第七十三回,孙悟空跟蜘蛛精大战的时候:“行者却到黄花观外,将尾巴上毛捋下七十根,吹口仙气,叫声‘变!’即变作七十个小行者。”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也使用过毫毛,比如变分身对抗哪吒,变分身对抗四大天王,变分身对抗黄风怪,变分身对抗兕大王,变分身给灭法国皇室剃头,变分身击败七头狮子等等。

孙悟空拔猴毛变小孙悟空,这是现象。稻盛和夫把它运用到企业经营,通过划分成小阿米巴组织后,让小阿米巴的巴长,像稻盛和夫一样经营组织的思想,就来源于孙悟空拔猴毛变小孙悟空的故事。

小孙悟空由于是猴毛变的,所以受孙悟空的指挥,能听孙悟空的话。而巴长不是稻盛和夫变的,怎样才能让这些巴长们听稻盛和夫的话呢?能像他一样来思考、经营组织?这就需要哲学和理念来统一他们的思想,这一方法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非常一致。冯成略先生的《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一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关于统一战线,这里就不多论述了。只有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团结绝大多数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战术的灵活性,参见案例9-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412-414页)。毛泽东著作、毛泽东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也有巨大指引作用,是我们的精神、文化宝库。深入研读毛泽东著作、研究毛泽东思想,也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新思路。

案例9-1: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

灵活性就是具体地表现主动性的东西。灵活地使用兵力,是游击战争比较正规战争更加需要的。

必须使游击战争的指导者明白,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根据游击战争的特性,兵力的使用必须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作灵活的变动,主要的方法是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移兵力。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使用游击队,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当渔人把网散开时,要看清水的深浅、流的速度和那里有无障碍,游击队分散使用时,也须注意不要因情况不明、行动错误而受损失。渔人为了收得拢,就要握住网的绳头,使用部队也要保持通讯联络,并保持相当主力在自己手中。打鱼要时常变换地点,游击队也要时常变换位置。分散、集中和变换,是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一般地说来,游击队当分散使用,即所谓“化整为零”时,大体上是依下述几种情况实施的:(一)因敌取守势,暂时无集中打仗可能,采取对敌实行宽大正面的威胁时;(二)在敌兵力薄弱地区,进行普遍的骚扰和破坏时;(三)无法打破敌之围攻,为着减小目标以求脱离敌人时;(四)地形或给养受限制时;(五)在广大地区内进行民众运动时。

但不论何种情况,当分散行动时都须注意:(一)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平均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二)给各分散部队以明确的任务、行动的地区、行动的时期、集合的地点、联络的方法等。集中使用兵力,即所谓“化零为整”的办法,多半是在敌人进攻之时为了消灭敌人而采取的;也有在敌人取守势时,为了消灭某些驻止之敌而采取的。集中兵力并不是说绝对的集中,集中主力使用于某一重要方面,对其他方面则留置或派出部分兵力,为钳制、扰乱、破坏等用,或作民众运动。

按照情况灵活地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是游击战争的主要的方法,但是还须懂得灵活地转移(变换)兵力。当敌人感到游击队对他有了大的危害时,就会派兵镇压或举行进攻。因此,游击队要考虑情况,如果可以打时,就在当地打仗;如果不能打时,就应不失时机,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方向去。有时为着各个击破敌人,有刚才在这里消灭了敌人,又立即转移到另一方向去消灭敌人的;也有在这里不利于战斗,要立即脱离此敌转移到另一方向去进行战斗的。如果敌情特别严重,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兵力转移,一般都要秘密迅速。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

分散、集中和转移的灵活性,都是游击战争具体地表现主动性的东西;死板、呆滞,必至陷入被动地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但领导者的聪明不在懂得灵活使用兵力的重要,而在按照具体情况善于及时地实行分散、集中和转移兵力。这种善观风色和善择时机的聪明是不容易的,惟有虚心研究,勤于考察和思索的人们可以获得。为使灵活不变为妄动,慎重地考虑情况是必要的。

毛主席的“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思想与理论,在军事斗争中,取得巨大成功。对企业开展经营,落地阿米巴经营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是不是脱胎于毛泽东思想,是不是受到《西游记》的启发,他自己不说,我们也无从得知。但通过这些现象,我们能联系、分析出,我们实施阿米巴经营,仅仅只知道划分阿米巴组织,不清楚组织细分背后的逻辑支持和思想主旨,不明白哲学和理念的支持,永远也学不会阿米巴经营的精髓。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运用毛主席的“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思想方法,取得战争胜利的经典案很多,其中以铁源陆战、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最为典型。

案例9-2:铁原阻击战(案例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作者花猫哥哥)

1951年5月下旬,由于志愿军前期进攻太猛,导致战线过长,而薄弱的后勤补给此时劣势尽显,无法跟得上前线,志愿军从战略上考虑,决定收缩战线,撤退到三八线以北。而此时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则开始全面反扑,欲将志愿军主力全歼在三八线以南,因此令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拿下铁原以阻断志愿军的退路。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命令19兵团杨得志麾下63军,在铁原一带25公里宽的战线上阻击范弗里特的追兵,为志愿军主力后撤争取15天时间。

铁原阻击战不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激烈的战斗,同时进行的华川阻击战和后来的上甘岭都要更激烈,但是铁原阻击战展现的出神入化的战术,告诉了全世界什么叫轻步兵之王。

傅崇碧的63军是在从汉城前线后撤的时候接到阻击美军任务的,此时的63军已经连续战斗一个月,编制并不满员,下辖187、188、189三个师都只有7千余人左右,全军总共2.5万人左右,总共只有各类火炮240余门,没有坦克飞机。此时范弗里特率领以美骑1师为首的联军共4.7万余人,火炮1327门,坦克187辆,随时召唤飞机支援,以装备及人数全面碾压的姿态直扑铁原。

63军军长给189师也下达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铁原前阻击美军3天。

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知道三所里、龙源里阻击还有险要地形,美军是溃退的败军,军心士气都有问题,而且这些地方的阻击也只坚持了1天不到后续部队就赶上来了。现在却要求一个9400人只有轻武器的步兵师,在没有有利地形,没有野战工事的丘陵地带去阻击士气高昂、火力编组齐整、人数高达7万的美军重装集群3天?

怎么可能?

但是189师偏偏就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师长蔡长元是一名战术素养非常高的将领,他对志愿军的特点理解非常深刻,在接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后,采用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奇葩战术——他把189师“解散”了!对!“解散”后组建成200多只小部队,这200多只部队在20公里宽的正面,25公里长的纵深,也就是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占据200多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只有30来人,摆出了一个“天女散花”的阵型来迎战气势汹汹的美军装甲集群。

第一阶段战斗:蔡长元的化整为零的“钉子战术”

美军一贯的战术就是:大炮轰,大炮轰,大炮轰完坦克冲。范弗里特到达铁原的第一天,便创造了一个军事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一个小时打完了4000吨炮弹,是美军标准弹药量的5倍。189师师长蔡长元,是一个能攻善守的战将。与美军的奢华装备对比,他几乎跟拎着一根烧火棍差不多,如果硬刚上去,跟送死没有什么区别。此时的蔡师长却一反集中优势兵力的常规用兵原则,将全师化为200个多单位,分散到战场的各个地方,让范弗里特的大炮找不到重点的方向轰炸。

蔡长元还将副师级干部派到下面各团中,将副团级干部派到各营中,以此类推,保证了分散的部队也能上下贯彻战术的执行。就这样层层阻击,美军没有了攻击重点,无法一鼓作气消灭对手,只能陷入耗时耗力的“拔钉子”的战斗中。苦战3天3夜,优势人数加碾压装备的美军,仍然只能望着铁原城着急。

第二阶段:张英辉藏兵于九地之下

张英辉的188师6月3日接替189师进入阵地,他发现铁原城有原韩军留下的许多战壕和防炮洞,于是这位地道战专家有了用武之地,他充分发挥当年在华北地道战的经验,把韩军的战壕和防炮洞进行改造成了纵横交错的堑壕防御网,这些堑壕成了美军装甲部队的噩梦,美军的坦克装甲车时不时的便一头栽进堑壕中,屁股朝天动弹不得,被志愿军用简易的反装甲武器一顿暴轰,前后共有100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

在堑壕防御战的同时,张英辉师长组织大量神枪手,分成众多狙击小组,对美军重要目标和军官展开狙击战。著名的神枪手连长郭恩志更是创造了带领40多人打退了大名鼎鼎的美骑1师一个加强团的13次冲锋、以伤亡16人的代价毙敌800多人的奇迹,成功突围。

第三阶段:用兵如神的徐信

当阵地到187师手上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一小段了,而且守无可守了。当年的范弗里特那时那刻,可能都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没有阻碍了,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了。但是他做梦也想不到,拦在他前面的一个叫徐信的人,竟然是一座越不过的高山。

5月下旬从汉城前线后撤时,187师一路赶到北汉江畔,突然发现前面几百米处美军正在渡江,原来美军在反扑的过程中行军速度快,竟然已经赶到了187师前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徐信师长命令部队卸下伪装,从容镇定地从美军面前渡江而去。而美军以为是韩军,竟未加理会。徐师长这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此时的徐信,面对着这再也无法可守的阵地,却作出了向美军主动进攻的决定。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对志愿军夜袭战术的畏惧已经深入骨髓。甚至发出了“太阳是我们的,而月亮是中国人的”地感慨。为了防御志愿军的夜袭,美军晚上宿营时通常摆出一个“乌龟阵”,将坦克装甲车放在最外面,将士兵缩在装甲硬壳的里面,并时不时的打照明弹。

在前一段时间的战斗中,63军仅剩的200多门火炮一直没有使用。一是因为弹药量和威力都不够,不敢多用;二是因为没有防空力量,一使用火炮便会导致美军呼叫飞机空袭将火炮炸毁。因此美军误以为志愿军已经没有火炮了,没有作出防御。在这个时刻,徐信对军长傅崇碧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傅崇碧听了,狠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赌了!把所有的各类火炮以及一些火箭炮全部交给了徐信。

凌晨两点,187师的炮兵悄无声息的进入阵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炮弹都倾泻到美军的营地,美军狼奔豕突,一片混乱,围在外面的装甲车和坦克此时此刻却成了逃离炮火的障碍,炮击并打中了美军营地的储备弹药,引起的爆炸比志愿军的炮火更加猛烈,志愿军步兵更是趁机发动攻击,一时间美军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6月11日,志愿军主力已经完成回撤任务,并在后方布置了完整的防御战线,联合国军后方的李奇微得知战斗结果,长叹一声,命令美军停止战斗,并向志愿军总部发出了和平谈判的信息,第五次战役就此结束,朝鲜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而世界从此见识到了人类轻步兵之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崛起!

案例9-3: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案例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作者花猫哥哥)

志愿军却是一只具有信仰的军队,战士的信仰就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所以敌后作战——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这些对于志愿军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轻步兵对于这些的依赖本来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志愿军在敌后渗透作战中,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二次战役中,为了围歼美军,38军113师奉命向敌后交通线的要点三所里穿插。这种大部队利用山地向美军侧翼的快速运动,美军居然毫无觉察——不是美军麻痹大意,是这个战术动作实在太匪夷所思。

站在美军的立场,假如有一个参谋制定了一个类似的计划——让一支轻步兵从侧翼山地穿插去堵住一只重装部队的后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山地地形复杂,本来就比正常交通线更远更难走,这样的步兵行动能够快过机械化部队在平整道路行军的速度?

好吧,就算这只部队长了翅膀真的提前跑到交通要点上——那么,山地运动重装备是肯定带不了了,仅靠随身的轻武器怎么抵挡一只拥有坦克、重炮以及空中支援的重装集群的冲击?这是奇谋妙计还是给敌人送人头?

但是我们的113师偏偏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这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山地距离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平均每小时行军超过5公里!这还是走山路,先敌5分钟赶到三所里与龙源里。

那么,一支轻步兵是怎么抵挡美军重装集团的冲击呢?凭意志!

弹药打完继之白刃,白刃断折继之血肉;志愿军就靠着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志把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军的士气打崩了。

二次战役后,一个战地记者根据生还者讲述记录下我军松骨峰阵地上战斗的过程:“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志愿军一线阻击阵地上的部队最后基本打光了,可是美军的士气也打崩了,明明阵地上基本没有志愿军幸存者,可是几万美军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战争是绝对实力的较量,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什么装备、火力、后勤等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军,我们发现,志愿军具备的特质完全可以弥补在表面实力上的差距:

志愿军确实是一只轻步兵,但是这只轻步兵却处于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我“能聚能散”——“聚”起来是令人生畏的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无所不在;我控制着战场,牢牢的掌握着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对我的动向却一无所知,我可以任意选择地方(不依赖后勤、没有复杂地形的限制,甚至渗透到你的后方)对你进行打击。而你却根本抓不住我!

这样的志愿军虽然装备等居于绝对劣势,但是美军又如何发挥自己装备火力的优势呢?

如果将一只职业军队比喻成一台战争机器,我承认美军这台机器非常强悍,就像是施瓦辛格主演的角色,但是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更象一个由液体金属组成的机器人。

这样的对手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

后来担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李奇微就对于志愿军的大纵深渗透战斗非常佩服,曾经多次试图模仿志愿军的战术,却没有成功过。

“能聚能散”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很难。美军是一只职业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依靠系统的集成(包括装甲部队、重炮部队、后勤补给、空中支援),当把某只部队抽调出来模仿志愿军的渗透穿插战术后,脱离系统支持的美军的战斗力简直就呈指数级的下降。

李奇微曾经抽调了一个最精锐的陆战营,全部模仿志愿军训练,然后向志愿军后方渗透——包括无线电静默,没有空中支援与掩护。结果在攻击志愿军后方一个水库要点时,遭遇志愿军一个排的阻击。整整一个美军陆战营,兵力是志愿军的10倍,结果打了半天伤亡惨重却一无所获,最后灰头土脸的撤回去了。

任何军事指挥官都明白“能聚能散”的重要性以及战术价值,但是却很难做到,如果一支部队“散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那还不如“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志愿军的“能聚能散”作战方式,就是毛泽东“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战术思想的具体体现。稻盛和夫创造发明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是在朝鲜战争之后。他有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学习到毛泽东“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战术思想,悟到“能聚能散”的境界,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肯定思考过,志愿军为什么能将“能聚能散”发挥到极致?这背后是志愿军的一致目标(将美国鬼子赶到三八线以外),坚强的意志(被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有坚定的信仰,具备高度自我牺牲精神),高度的纪律性,基层党组织的自主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最基本的阿米巴经营单元的自主经营性质,其一致性、相似性、共同点等,我们都能找到这方面的影子。

因此,我们说,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具有非常典型的东方思维的特征,但要想真正把稻盛思想学到家,就必须学会稻盛先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学习一种经营手法或者管理知识。脱离稻盛经营思想,阿米巴经营手法是根本学不到,也不可能学会的,必须先学会稻盛先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原理原则,不能一上来就拿着练习题、应用题问,这道题怎么做、那道题怎么做,这是我们常犯的学习错误。一些公司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企业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老板自己的愿望,或者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经营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成就自己、满足自己,属于一种个人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一直都局限在一种成果主义的逻辑范畴之中。这种利己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企业目标不能有效传递能量,不能形成合力,企业团队与员工的激情也就不可能被点燃,因此,也就没有战斗力。

当年,毛泽东作为最高指挥员,不可能亲临所有前线,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将前线人员训练成像他一样思考的人,所以他写出了许多经典著作,正是这些著作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像他一样思考的人,成为被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他们创造了无数奇迹。华为任正非是将毛泽东思想用于企业经营的典型代表。

朝鲜战争后,美国西点军人说,“朝鲜战争败给毛泽东不丢人”,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因为在这方面,美国人认为,我们永远赶不上他们。怕的是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中国军队离毛泽东越远,美军的胜算也就越大。美军在与我军交手中得出一个结论:“不怕解放军现代化,就怕解放军毛泽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