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模式诞生背景

二、卓越绩效模式诞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在产品和过程质量方面的领导地位经受强烈挑战,由于日本的崛起,大量价廉物美、高质量的产品充斥全球,美国经济界开始警醒,开始了一场遍布全国的“质量革命”大讨论,学习日本,重新审视全面质量管理(TQM)。

市场竞争是提高质量的根本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质量还需要激励和引导。ISO 9000族标准为建立、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但获得ISO 9001认证之后,如何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每一个组织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质量奖的方式来激励、引导各类组织,通过质量来提升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和国家不懈的追求。组织要持续获得成功,必须面对和破解以下问题。

(1)如何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过饱和,消费者的觉悟日益提高,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2)日本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通过持续改进,帮助企业实现了世界级的卓越标准,使企业具备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我们也要学习日本制定标准、推广标准、实施标准。

(3)组织、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缺少清晰的发展目标。

(4)企业领导者作用、定位不明确,有时甚至是混乱,相互猜忌,不能形成合力。

(5)如何转型发展、拥抱智能制造、实现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平台,很多组织还没有有效解决企业的发展思路问题。

(6)众多的管理方法让企业不知所措(5S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益生产、学习型组织、六西格玛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PDCA等等)。往往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7)组织的领导不知如何将管理作为系统工程,进行持续改进(领导、战略、文化、执行力、团队建设、过程控制、资源配置、持续改进,改进提高、创新发展等等)。

(8)很多组织就如何克服传统职能管理形成的企业通病,没有有效措施和系统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如“机制不灵活,对频繁的市场变化反应迟钝、不敏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官僚主义的麻木不仁;工作取悦上司,不能以顾客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只对上负责;集权与分权无法兼顾,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极高的间接管理费用;隐形成本巨大;工作资源的分配缺乏公平和效率;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无人负责,权力和责任的界限混淆不清;指标不能落地,目标无法落实;人浮于事,调动人的积极性没有‘良方’,员工没动力;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无法评估员工真实的业绩和能力,人情充斥于各个方面;薪资无法发挥导向、凝聚、激励作用;部门利益至上,团队执行力差;制度不好用,人情大于法制,企业无法实现良性自运转;流程效率低下,没人有责任感;抱怨、推责、懒政及坑害顾客、危害社会等等。”

为引导组织有效解决其发展和内部管理问题,提高组织的社会责任,破解经营难题,提高组织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能力,卓越绩效模式应运而生,迅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