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模式起源

一、卓越绩效模式起源

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0年前后,日本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了巅峰,日本人均GDP开始超过美国。由于日本的崛起,大量价廉物美、高质量的产品充斥全球。1982年10月,美国认识到其生产力已经衰退,里根总统签署了国家开展提高生产力研究的法令。美国由于在过去20年生产力的增长落后于竞争对手,不良质量成本高达销售收入的20%,美国在产品和过程质量方面的领导地位及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受到强烈挑战;美国经济界开始警醒,开始了一场遍布全国的“质量革命”,开始向日本学习,重新导入全面质量管理(TQM)。

1983年10月,美国生产力研究中心及很多个人和组织一致建议政府设立一个类似于日本“戴明奖”的国家质量奖,以促进美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美国质量界以TQM理念为指导,借鉴日本戴明奖思想,在全面总结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为引导和帮助企业实现持续改进、提升综合绩效和竞争力,提出了“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计划,并于1987年8月获得通过,1988年开始评审和颁布“国家质量奖”。

美国的调查发现,建立“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管理模式的企业,能连续3年取得各项指标25%以上的增长。事实上,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设立,相当程度促进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发展,使之重新回到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因此,美国政府在1997年将“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更名为“卓越绩效准则”。因此“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模式,也就自然称之为“卓越绩效模式”,获得质量奖成为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标志。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落实企业进行系统管理的模式,也是企业将卓越绩效评价标准落实到全体员工的必要手段、是当今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产生于美国的“国家质量奖(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是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虽然不是所有优秀的企业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但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都是优秀的企业。

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采用并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我国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了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05年开始,我国全国质量奖的评定采用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