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的五个基本原则

四、精益管理的五个基本原则

1996年,沃迈克和琼斯在《精益思想》中,将精益生产的理念总结为精益思想,从整个价值流上对精益生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提出了精益生产的五个基本原则。

1.价值

精益生产中经常使用“价值”这一概念,这里的价值是从顾客的角度定义的,就是正确地确定价值。所谓有价值的活动,是能为顾客增加效用、顾客承认它的必要性并愿意为其付款的活动。正确地确定价值就是以顾客的视角,而不是公司或部门的视角确定价值和从设计到生产到交付的全部过程。以顾客的视角确定价值还必须将生产全过程的多余消耗减至最少,不将额外的花销转嫁给顾客。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审视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项目就会发现有太多的浪费,从不满足客户需求到过分的功能和多余的非增值消耗。当然,消灭这些浪费的直接受益者既有顾客,也有生产方。

2.价值流

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从概念设计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再到投产的技术过程,从订单处理、计划到送货的信息过程和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物质转换过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对价值流的识别。

精益思想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是应该消除的不增值活动。识别价值流的目的是发现浪费和消灭浪费。

3.流动

如果正确地确定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基本观点、识别价值流是精益思想的准备和入门的话,那么,“流动”和“拉动”则是精益思想实现价值的中坚。

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要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地“流动”。“价值流”本身的含义就是“动”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部门间交接和转移时的等待)、大批量生产(机床旁边等待的在制品)等等,阻断了本应流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管理认为,如果价值不流动了,则停滞将为企业带来损失。即“淤(停滞)则痛(损失)”。因此,精益管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和部门化的、批量生产的思想做斗争”,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在任何批量生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当然,使价值流流动起来,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消灭缺陷。因为缺陷造成的废品和返工都造成价值流的中断,甚至回流。实现连续的流动要求每个过程和每个产品都是正确的;

(2)环境和设备的完好性是流动的保证。3P(Production、Preparation、Process)、5S、全面生产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都是价值流动的前提条件;

(3)系统地进行流程设计和能力规划,避免瓶颈造成的阻塞等。

4.拉动

“拉动”就是按客户的需求投入和产出,使用户精确地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得到需要的东西。实行拉动以后,用户或制造的下游,就像在超市的货架上取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一样,而不是把用户不想要的产品强行推给用户。由于按照拉动原则,将生产和需求直接对应,消除了过早、过量的投入,而减少了大量的库存和在制品。

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企业具备了当用户需要,就能立即进行设计、计划和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最后实现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5.尽善尽美

按照上述四个原则对过程不断进行改进,其结果必然是价值流动速度显著加快。而不断地用价值流分析方法找出更隐藏的浪费并进一步改进,这样循环使过程趋于尽善尽美。而精益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尽善尽美的价值创造过程(包括设计、制造和对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支持)为用户提供尽美的价值”。

“尽善尽美”是难以达到的,但持续地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将造就一个永远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企业。

事实上,上述五个基本原则,不仅适用于生产过程,也适用于管理过程、服务过程等等,因此,它们是精益管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