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经营与人格修炼
《大学》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在古代,如果你想成为社会精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就必须从四、五岁开始阅读这部经典,而且要滚瓜烂熟。不仅能背诵,还要能够解释、能够讲解。在我国的文化史、哲学史上,《大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
为什么重要?南宋时期大思想家朱熹就说过,要读《四书》,首先必须读《大学》,因为《大学》给整个儒家思想框定了一个规模。读了《大学》再读《论语》,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读了《论语》再读《孟子》,《孟子》是对《论语》的深度阐释和超越。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孔子就没有孟子,但是从学术上讲,没有孟子就没有孔子。正是因为孟子才把孔子的学问,阐释得淋漓尽致,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一直到现在都是响彻云霄的口号,是贯穿我国历史几千年的伟大思想;之前三本都读完了,然后再读最高经典《中庸》。《中庸》是从各个方面来阐释从个人的修养到国家的管理,是儒家哲学的极致。
因此,《大学》是“人格修养”第一经。
“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独有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的教育相互作用而形成,能够代表人类灵魂本质,能够代表人的个性特征,比如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等,它对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亦是我们常说的要在“天人之际”确立“灵魂归宿”。
《大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三大纲领、八大条目”,这是核心思想。
所谓三大纲领,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指的是“大人之学”,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社会精英,要成为成功人士、要活得幸福、要有成就、要在盖棺定论的最后时刻对得起你自己,就要去做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的意思就是,面对社会、面对列祖列宗、面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走过的茫茫道路你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你的道路在哪里?原则在哪里?这就是“大学之道”,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八大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德,就是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人都缺乏自知之明,都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责任心不明、道德混乱的社会,加强个人的人格、道德修炼,也是提升整体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的重要方式。
儒家一直重视对自身的修炼,一般可以分为“修行、修心、修性”三个层次。如果说《大学》指导我们修行,《论语》指导我们修心,那么《孟子》、《中庸》则是修性的经典,这是儒家的“三修”思想。
明治维新后,当日本这个传统儒家文化国家面对现代化时,他们就没有极端地选择推倒原有价值体系。
涩泽荣一,日本商业之父。他从先师弟子,儒商鼻祖子贡谈起,创造性提出“士魂商才”概念,以商养儒,以儒促商,号召日本人“一手抓论语,一手抓算盘”,他的著作《论语与算盘》,开启了日本商业强国之门,一大批巨无霸企业如雨后春笋,日本在东亚迅速崛起……
涩泽荣一不愧为日本商业之父,作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商,他对《论语》的体会令人钦佩,《论语与算盘》对日本商业崛起影响巨大,中国的企业和日本的商业巨擘相比,修为和内功都还欠缺。
修炼之路,漫漫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案例7-1:《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无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稻盛和夫说: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塑造高尚的人格,就是我们一生的“人格修炼”。
稻盛和夫27岁创立京瓷;52岁创立第二电电(KDDI);78岁,作为经营者的最后一战,航空管理门外汉、稻盛和夫临危受命接下重建日航这一烫手的山芋,短短两年半的时间,让代表日本的“日本航空”重新上市。接连创造的这三个奇迹,可谓是一篇波澜壮阔的财经界史诗,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作者认为,我们更应该研究稻盛和夫的为人,他的人生哲学“作为人,何谓正确?”,这是他修炼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