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死归土为鬼
什么是“鬼”呢?《说文解字》曰:“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厶:奸邪。”[30]
孔子解释鬼神,以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说: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
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礼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31]
鬼神之事,古人多以为真,来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古人认为人的躯体和灵魂是有区别的,灵魂装在躯体之内,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如果生病,就意味着灵魂离开了躯体;灵魂不再回来,也就是死了。最难解释的是“梦”。人为什么会做梦呢?有的梦很古怪,什么内容都有,是平时想不到的,就是灵魂在单独思考,没有同躯体配合。现在看来,这些解释并非科学,但古代有些神仙,特别是捉鬼的神仙,如钟馗,就是人在梦境中产生的。
灵魂既然不灭,人死后躯体被埋入地下,灵魂成了鬼魂,鬼魂归向何处呢?于是,人们幻想出一个冥冥的世界,称作“阴间”。佛教和道教都认为,阴间是“地狱”的所在,那里很恐怖。这样,在人们的想象中,人间世界住着芸芸众生;人间之上有“天”,是神仙的天堂世界;人间世界之下,还有一个阴间的地狱世界。三个世界分作三层,人在其中间。佛教和道教都说:好人行善积德,死后成神,可以升天,进入天堂;恶人不孝无义,尽做坏事,死后变鬼,将坠入地狱!这些说教虽属迷信,至今还是有人相信的。
有一个汉代的实例,在画像石中记录下来,这就是“许阿瞿画像墓志”。
许阿瞿是个年仅五岁的孩子,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三月十八日不幸夭折。因为“永与家绝”,他的父母非常悲痛,为他刻了一块高70厘米、宽112厘米的画像石,并在画面的左边刻了六行文字的墓志。从画面看,许阿瞿生前很活泼,他生病坐在榻上,仍有三个孩子来找他玩耍,可能是他的朋友:一个拉着鸠车,一个玩着小鸟,一个舞着彩绸。墓志的内容表现了汉朝人的观念,情感真挚,担心他年龄太小,一个人在“幽冥”的世界里“独处”,“遂就长夜,不见日星”。他的父母曾经三次点火照亮,以便他“谒见先祖”,“皆望吊亲”,但是“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逝”。多么可怜的一个孤零零的孩子!最后父母表示:“投财联翩,冀子长哉。”因为他们认为,儿子在另一个世界里。
图4 许阿瞿画像墓志
河南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出土
鲁迅说:“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息……六朝人并非有意作小说,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32]
“那时还相信神仙和鬼神,并不以为虚造,所以所记虽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却都是史的一类。”[33]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34]鲁迅在这段话之后,举了一个魏晋人有趣的鬼故事:
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卿复谁?”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共行数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至头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便化,乃唾之,得钱千五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四,《法苑珠林》六)
《后汉书·张衡传》说“画工恶图犬马,好作鬼魅”,《韩非子》中也有类似论述。因为狗马是实有的,画得像很难;鬼魅是想象的,可以任意造作,反正谁也没见过,故易。丰先生认为,“看似道理很通,事实上并不很对。……从画法上看来,鬼魅也一样地难画”。具体来说:
绘画以形体肖似为肉体,以神气表现为灵魂。……我常常在想象的世界中看见过鬼——就是每逢在书中读到鬼的故事,从见鬼者的口中听到鬼的话儿的时候,我一定在自己的心中想象出适合于其性格行为的鬼的姿态来。只要把眼睛一闭,鬼就出现在我的面前。有时我立刻取纸笔来,想把某故事中的鬼的想象姿态描画出来,然而往往不得成功。因为闭了目在想象的世界中所见的印象,到底比张开眼睛在实际的世间所见的印象薄弱得多。
图5 神荼郁垒画像石
1964年河南南阳东关汉墓出土
丰先生说,他平生所看见的鬼(当然是在想象世界中看见的),回想起来可分两类:一类是青面獠牙的恶鬼,一类是白面讨“钱”的笑鬼,都是小时候听长辈人讲的。他说:“我在小时候,觉得青面獠牙的凶鬼脸最为可怕。长大后,所感就不同,觉得白而大而平的笑鬼脸比青面獠牙的凶鬼更加可怕。因为凶鬼脸是率直的,犹可当也;笑鬼脸是阴险的,令人莫可猜测,天下之可怕无过于此!”[35]
按照宗教家的说法,灵魂不灭,人分阴阳二界。活着的人为阳,死去的人为阴。阴间的鬼魂常跑到阳间来,有的探亲,有的求助,有的捣乱。因而在想象中又有了专门驱鬼捉鬼的神人。这早在《山海经》中已经出现: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山海经》今本无,此据《论衡》卷二十二引)[36]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记载了另一个食鬼的钟馗:
图6 钟馗明代佚名绘画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
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久治不愈的虐疾)作,……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杨贵妃)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鞟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而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疗),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37]
原来,钟馗之为人、鬼、神,均出自皇帝的一个梦,并经过著名画家的渲染,为大众所接受,被供奉了一千多年。
这是中国造神运动的一个特点。如果看看历代层出不穷的神祇来源,真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传说故事和志怪小说中想象的鬼神,很多都会被当作崇拜的对象,享受一份香火。再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闹得玉皇大帝不得安宁、无可奈何,最后也修成正果,升为神,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还有一个古怪而可笑的问题,是古人的思考逻辑:既然人死了称“鬼”,那么,鬼死了之后应该叫什么呢?
唐朝人称死鬼之神为“渐耳”,也将这两个字合起来为“聻”,仍读“渐”。渐与“巉”通,作高峻解;“耳”为助词,表语气。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曰:“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疠也。”[38]
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一引张续《宣室志》:“裴渐隐伊上(伊水所经之地)。李道士曰:当今制鬼,无如渐耳。时朝士书聻于门。”[39]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说:“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40]
鬼无定形,“聻”只是一个字。
图7 辟鬼“聻”字
河北民间木版刻印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