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怎样升天

六、人怎样升天

人死归土,埋入地下,是为“土葬”。古人在灵魂不灭的观念指导下,认为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仍然要生活;所谓“事死如事生”,需要为其创造衣食住行的所有条件。有的坟墓的随葬品很多,都是生前的实物,以后才有了仿制的“冥器”。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厚葬”与“薄葬”的辩论。我们且不说丧葬的“侈费”与“节用”是非与否。在这里,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矛盾令人费解,不是说入土者为“鬼”,只有少数的名人、好人、善人才能够升天;既经埋入地下,又怎能升天呢?

或曰,升天者为其灵魂。恐怕灵魂也不是随便飘升的。因为我们知道,古人借宗教一直在研究升天之术,至今也没有一个好办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晋代葛洪,初以儒术知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法,研究炼丹术,祈求长生不老。他在《抱朴子·内篇》中介绍了“乘跷”升天的方法:

图11 驭龙升天图

战国帛画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

若能乘跷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跷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月鹿卢蹻。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亦不能过此,过此当更思之,如前法。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能胜人也。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炁故也。龙初升阶云,其上行至四十里,则自行矣。此言出于仙人,而留传于世俗耳,实非凡人所知也。又乘蹻须长斋,绝荤菜,断血食,一年之后,乃可乘此三蹻耳。虽复服符,思五龙蹻行最远,其余者不过千里也。其高下去留,皆自有法,勿得任意耳。若不奉其禁,则不可妄乘跷,有倾坠之祸也。[56]

在战国与汉代的出土文物中,见有一种画在丝帛上的人物画,画的是驭龙升天,这种帛画带有“引魂幡”的意味,可能就是“乘跷”图。不过这也只是想象,从以上引文看,升天的法术很复杂,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人羡慕鸟有翅膀,能够穿过云层,在长空中自由飞翔。如果人也长着翅膀该有多好,上天也不必依靠乘蹻了。但是不可能,只能去想别的办法。

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仙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自由自在,没有任何困难和痛苦。但想做神仙,首先要能升天,这是想升天的人最无能为力的。道教主动地承担了这一任务,辟谷,食气,轻身,炼丹,采取了各种办法,但是功效甚微。王明在《抱朴子·内篇校释》的序言中说:

道教原来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东汉时候就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相信道教,但与民间道教不同,是在社会上层活动。葛洪所鼓吹的道教是封建帝王和贵族官僚信仰的道教,是祈求长生不死的神仙的道教,是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和愿望。民间道教和贵族道教的主要区别:前者叫做鬼道或巫鬼道,如张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三国志·魏志·张鲁传》),以符水治病。后者叫仙道或方仙道,即服食药物企求长生不死的神仙道。……这个方仙道逐渐发展而为神仙道教,都是为社会上层统治者上至帝王旁及豪门贵族所信奉的。

闻一多作《神仙考》,他认为神仙思想来源于西方。这个“西方”即是西王母所住的昆仑之丘等地,是由羌族人将这种思想带到了东方(山东半岛)。他说:

齐人本是西方迁来的羌族,其不死观念也是从西方带来的。但西方所谓不死本专指灵魂,并主张肉体毁尽,灵魂才得永生。这观念后来又演变为肉体与灵魂并生。齐人将这观念带到东方以后,特别因为当地土著思想的影响,渐渐放弃了灵魂观念,于是又演变为纯粹的肉体不死。

火葬的意义是灵魂因乘火上天而得永生,故古书所载火葬俗流行的地方,也是“不死”传说发生的地方。今甘肃、新疆一带,正是古代羌族的居地,而传说中的不死民,不死之野,不死山,不死树,不死药等,也都在这里。很可能齐人的不死观念是当初从西方带进来的。

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这可以火葬得到证明。……《墨子·节葬下篇》说义渠风俗:“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登遐,刘昼《新论·风俗篇》作“升霞”。《太平广记》引《博物志》作“登霞”。据此,则遐当读为煅,本训火焰,因日旁赤光,或赤云之似火者谓之霞,故又或借霞为之。登霞的本意是火化时灵魂乘火上升于天,这名词传到中国后,有两种用法。一是帝王死谓之登霞,二是仙人飞升谓之登霞。[57]

“灵魂乘火上升于天”是一种想象,也是一种很好的象征。人体的焚化用木柴,待到纸的发明,纸的焚化更轻便,更具象征性了。历史颇像一台大戏,当三番锣鼓敲响之后,主角就要出场了。

以上,第一章《人与神》对中国人的传统信仰、神话、宗教、鬼神和民间传说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说明了虚构的天上、地下和人世间的关系,神祇与鬼魂及其相互演变,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如宗教和迷信,也有世俗的心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本书旨在研究“纸马”。很明显,纸马的艺术载体是“纸”,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前,在此两者的结合与普及之前,是没有纸马的,但人们敬鬼神的思想已很普遍,并有相应的形式。可以说,纸马的创造是敬神、请神、酬神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它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为了研究纸马和了解纸马,应该知道纸马之前的情况,这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第一章未谈纸马,包括插图也不是纸马,但都是为了认识纸马的需要。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8、7、311页。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8页。

[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309页。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780页。

[5]刘熙《释名》,中华书局,1985年,第43页。

[6]胡守为《神仙传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第16页。

[7]司马承祯《天隐子》,中华书局,1985年,第9~10页。

[8]《三五历纪》,三国吴人徐整撰,原书已佚。此据《太平御览》卷二所引,中华书局,1960年,第8页。

[9]《述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此书旧题南朝梁人任昉撰,实际当为唐宋间人的伪托,大抵掇拾古代笔记而成。

[10]《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26页。

[11]见应劭《风俗通义·皇霸》,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2页。

[12]原图有残损,本书未选,代之以后石室的另一图。

[13]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206~207页。

[14]《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中华书局,1960年,第365页。

[1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第65页。

[16]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254页。

[17]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第466、59、60、358页。

[18]见《穆天子传》。

[19]见《汉武故事》。

[2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2~13页。

[2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2~13页。

[22]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6~307、316页。

[2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6~307、316页。

[24]李叔还编《道教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

[25]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1页。

[2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页。

[2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260页。

[28]《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0页。

[2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41~343页。

[30]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88、189页。

[3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5页。

[32]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载《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74~278页。

[33]鲁迅《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答文学社问》,载《且界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86页。

[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9页。

[35]丰子恺《画鬼》,原载《论语》杂志,收入《艺术与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36]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939页。

[37]沈括《梦溪笔谈》,岳麓书社,1998年,第270~271页。

[38]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232页。

[39]侯外庐主编《方以智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27页。

[40]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9页。

[41]马书田《华夏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524页。

[42]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庚编“阎罗王”条案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25页。

[43]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庚编“阎罗王”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18、420页。

[44]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孟婆汤”条,中华书局,1982年,第97页。

[45]此两条转引自马书田《华夏诸神》“孟婆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314、315页。

[46]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庚编“酆都大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0页。

[47]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庚编“酆都大帝”条案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0页。

[48]马书田《华夏诸神》“阎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611~612页。

[49]《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8页。

[50]《道藏》第5册,第283~284页。

[5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页。

[52]王应奎《柳南续笔》,中华书局,1983年,第156页。

[53]张瑞超《山东德州运河遗留的家珍》,载《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31日。

[54]马书田《华夏诸神》“关圣帝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138~140页。

[55]马书田《华夏诸神》“关圣帝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56]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275页。

[57]闻一多《神仙考》,载《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57~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