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纸组合照天烧
纸马神像的幅面一般不大,多数的制作也不精细,它与普通神像的区别并不在艺术方面。主要的不是用来悬挂张贴,常年供奉,而是祭奠之后即行焚烧,作为具体所指的凭据。只有个别的(如灶王、行业祖师)多是先张贴,年终焚化。也有所谓供、烧两用者,那是后来的衍化。为什么将“三纸”——纸钱、纸马、纸神像统称“纸马”呢?很明显,是纸马在此活动中所起的联络作用太大了。所谓俗定法成,便将纸钱和纸神像也称作“纸马”了。有人不了解这一点,怀疑无“马”而称“马”者是个白字,将马字改作“码”或“祃”,反而错了。这是我国文化常有的现象,应该尊重这种习惯,不能自作聪明。
千百年来,人们在敬神、请神、求神和酬神中创造了纸马这种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习俗,包括造神的名称和作用,各有各的说法,不尽相同。有人主张最好统一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因为各地都有不成系统的体系。
为了对纸马有一个较完整、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以图表的形式,制作了一个《纸马表》:
【注释】
[1]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第60页。
[2]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172~173页。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3页。
[4]《诗经》毛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61页。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61~563页。
[6]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7页。
[7]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60~61页。
[8]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二《寒食野望吟》。
[9]张籍《张司业集》卷一《北邙行》。
[10]“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编辑,潘元石、吕理政著《台湾传统版画源流特展》,1985年。
[11]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216页。
[12]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第44、45页。
[13]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3~84页。
[14]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
[1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1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1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39页。
[1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57页。
[19]山东省邹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平县志》,中华书局,1992年,第854页。
[2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721页。
[2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30页。
[2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气象出版社,2012年,第168~169页。
[23]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24]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178、249页。
[25]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0页。
[26]虞兆隆《天香楼偶得》,《丛书集成续编》第21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5页。
[27]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第635页。
[28]茅元仪《武备志》第5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9年,第4383页。
[29]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30]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31]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9、160页。
[32]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87页。
[33]陶思炎《纸马本体说》,载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3年秋季,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
[34]闻一多《神仙考》,载《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