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

二、龙

“龙”是远古神话中想象的祥瑞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1]宋代罗愿《尔雅翼》说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2]即所谓“龙有九似”。《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3]《易经》曰“云从龙”,又“飞龙在天”,“龙治水”,“龙行有雨”,于是有了龙王等。

闻一多在《龙凤》一文中说:“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我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4]

现代考古学研究历史文物,通过形象对比,以为“龙”的最初原型来自于多方面,有“蛇龙”“鼍龙”“马龙”“猪龙”等。

以上诸说,虽然也会影响于民间,如“青龙”之于方位,并成为东方的保护神;“水府龙王”之治水(雨)等,但总的说为数不多。民间之龙,形式多样,主要由臆想而创造。其最大的特点,就像人有善恶、好坏,连官员也有清官、贪官,皇上也有明君、昏君一样,他们将龙分成好龙和坏龙。有趣的是,“火龙”最容易惹祸,引起人间火灾,但有“火神”可以掌管。“飞龙”能够散布瘟疫,却由“后宫娘娘”管束。生疮、长癞子是“癞龙”作祟,可由“本方龙神”“清龙”治理。矛盾双方,总有一方是强者。

对我国的龙文化应该全面深入研究,这关系到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纸马中的“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