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表纸·锞纸袋
烧纸钱的风气传开之后,很快遍及全国;除模仿的钱币外,冥衣、幽资、冥财,无所不包,给人的印象是:只要是烧纸,就是“烧钱”。于是,烧纸变成了烧钱。
民间有一种称作“黄表纸”的,纸质很薄而带槐黄色,是专为作纸钱而造的。还有一种较厚的锡箔纸,是专供做纸银锭和纸元宝而加工的。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三浙江“杭州妇女之生活”(民国初年)中有“制冥锭”与“磨锡箔”者:
制冥锭:俗称锭儿,亦称银锭。妇女皆制以出售,每千可售小银元三角。磨锡箔:上城妇女,多业此者。各箔坊遣人分发各居户黄纸一捆、锡箔一卷。各妇女将锡箔挑于纸上,一一磨之,即成箔纸。每磨成一捆,可得钱数十文。[22]
这种锡箔纸,方方整整,有大有小,现在很少见有“磨锡箔”者,多是刷上一种黄色的涂料,有的买去做成空心的银锞、元宝之类,有的不会做或懒得做,索性将那方方整整的纸当作纸钱,而直接焚烧了。
用空白纸作纸钱,店家也会做生意,将黄表纸切成手绢大小,竖叠起来,加上一个腰封,还印上一点相关的装饰,有时还会出现一两句广告语。纸锞也是如此,多是装在一个大纸袋中,上面印出收件者和供奉者的姓名以及年月日等。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是用这种纸袋,有的地方称作“包袱”。
图33 罗汉为记
黄表纸腰封
河南淮阳
图34 宝字金箔
金箔纸封面
广东广州
图35 宝·招财进宝
金银箔纸封面二幅
海南海口
烧纸钱、纸衣和纸冥器,出于宗教者的想象,以为烟火缭绕可以升天,但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在古代就有不少守旧的文人反对,是颇有争论的。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说:“唐侍御使兼充祠祭使王玙,开元间将焚烧纸钱的习俗引入朝廷祭典。当时及后世对此举一直争论不休。有人斥之为亵渎神灵,亦有人赞为实际,因这样不仅减少墓茔的盗窃,而且也使真币免于埋藏而得以流通。宋代朝官廖用中曾上书取缔焚烧纸钱,他认为这种卑俗的传统是对神灵的亵渎。”在该书中,还引了朱熹的看法:“纸钱起于玄宗时王玙,盖古人玉币,后来易以钱。至玄宗惑于王玙之说,而鬼神事繁,无许多钱埋,得玙作纸钱易之,文字便是难理会。且如唐礼书载范传正言:唯颜鲁公张司业家祭不用纸币,故衣冠效之。而国初言礼者错看,遂作纸衣冠而不作纸钱。”[23]
图36 大神锭
金银箔纸封面
广东潮州
图37 叩答恩光
纸钱面纸
台湾
纸钱焚烧了一千多年。在人的观念中,钱是物质享受的代表,有了它,可以获得一切物质的需要。人与人之间是如此,人与神之间也不能缺少这种关系。因此,用纸钱求神、请神、酬神,用纸钱谢祖、供祖,是人生的大事。但是,烧纸钱只是为祭神祀祖做了必要的铺垫,还没有进入敬神供祖的实质,表明人的内心要求。为了达到直接沟通的目的,在古代的条件下,以马作为中间传递和运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