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育养育之神
我国周代社会所实行的宗法制度,是由古代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的。就国家而言,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从国到家,每个家族也是如此,族长、家长有极大的权力。相沿三千多年,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人们的家族观念很重,以家族的兴旺为荣。
《诗经》中有一篇《芣苡》,是描写妇女采车前子的歌: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
诗的语言朴素,但意味深长。妇女们为什么要采芣苡(车前子)呢?
车前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有长柄,夏秋开花,为穗状花序。我国各地普遍野生,全草及其种子均可入药。古人认为:吃车前子能治病,包括能“受胎生子”,起“受孕”“安胎”的作用。对于那些多年不孕不育或受孕保胎的妇女来说,是梦寐以求的。结婚生子,是古代妇女最重要的人生大事,以奠定其在家庭中的地位。
闻一多认为:“古籍中凡提到芣苡,都说它有‘宜子’的功能,那便是因禹母吞薏苡而孕禹的故事产生的一种观念。……‘芣苡’的本意就是‘胚胎’。”他接着说:“芣苡既是生命的仁子,那么采芣苡的习俗,便是性本能的演出,而《芣苡》这首诗便是那种本能的呐喊了。但这是何等的神秘!这无名的迫切,杳茫的敕令,居然能教那女人们热烈的追逐着自身的毁灭,教她们为着‘秋实’,甘心毁弃了‘春华’……宗法社会里是没有‘个人’的,一个人的存在是为他的种族而存在的,一个女人是在为种族传递并蕃衍生机的功能上而存在着的。如果她不能证实这功能,就得被她的侪类贱视,被她的男人诅咒以致驱逐,而尤其令人胆颤的是据说还得遭神——祖宗的谴责。……一个妇人在做妻以后,做母以前的憧憬与恐怖,你便明白这采芣苡的风俗所含的意义是何等严重与神圣。”[1]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古代“宜子”的呼声很高,将“长宜子孙”作为吉祥语,附丽于各种日用器物上。佛、道、儒也出现了“生育之神”。道教有送子娘娘“碧霞元君”,佛教有“送子观音”,儒家没有专职的神,将虚拟的“仁兽”作为“送子麒麟”,所谓“天上麒麟儿,人间状元郎”。在泰山顶碧霞祠中的送子娘娘殿,门口立柱的对联上,写着“抱来天上麒麟子,送与人间积善家”,表明在满足大众“求子”愿望的观念方面,儒道合流了。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自晋时已有之。(见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列异传》记蔡支事,又以天帝为泰山神之外孙。自汉以来,不明乎天神地祇人鬼之别,一以人道事之。于是封岳神为王,则立寢殿,为王夫人,有夫人则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孙矣。唐宋之时,但言灵应,即加封号,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实之也。”[2]
古人对生育科学无知,将生育保育的希望寄托于神,只要能“宜子”“多子”,不会认真地考虑神仙的来路。本来就是虚构,怎能不以讹传讹呢?
碧霞元君也称“泰山娘娘”“泰山老母”。自宋代封号后名声越来越大,特别在北方地区,求子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其香火之盛据说超过了东岳大帝。
在过去,各地都有“娘娘庙”,庙中的主神便是碧霞元君和送子观音,另外还有一些陪祀的女神,均与生育保育有关。朝拜者大都是多年不育、急切生子的妇女,除了烧纸马以外,还有“拴娃娃”的习俗——用红绳从庙中偷偷地“拴”一个泥娃娃带回家,作为有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