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殿与酆都城

四、阎王殿与酆都城

在中国旧时的民间传说中,“阎王殿”和“酆都城”都是阴曹地府的所在,幽暗悲惨,非常恐怖。有论者言:

过去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迷信说法:这个世界分为三个空间,即天间、人间和阴间。天间是玉皇大帝和佛祖为首的神佛们的乐园,人间世俗中成仙得道、修行到家者也能上去。但世俗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这种福气,死后都得去阴间报到。阴间的最高主宰,则是东岳大帝、地藏王和阎王。其实,要论知名度和威严,东岳帝和地藏王在民众中的影响,远远赶不上阎王。……东岳大帝虽被安排为阎王的上司,但这不过是名义上的,大权是掌握在阎王手里……。同样,地藏王的地位虽也比阎王要高,但他是个“摇橄榄枝”的角色,专管教化,不像“拿大棒”的阎王爷令人胆寒。阎王和阴间信仰来自外来的佛教,它们所以能很快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并产生巨大影响,亦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鬼神迷信有直接关系。[41]

阎王,又作阎罗、阎魔王、琰魔、焰摩罗王等,均为印度梵文的译音。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所设“地狱”名目繁杂,有所谓八大地狱(包括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以及十八层地狱等,还有下属的数以百计的小地狱。所用刑罚之酷,远超过人间的牢狱。传入中国之后,在民间发生一些变化,有所谓“十殿阎罗”者,也就是说,阎王不止一个,各殿都有不同职掌的阎王。《中国民间诸神》说:

如同其他神祇一样,阎罗王传入中国以后,也受到人们的改造,逐渐失去佛经中的本来面目,被纳入民间固有的诸神体系。如《宣室志》中,即称上帝令司命册立阎罗王,以五岳兵将拱卫天帝使,这已是将阎罗王列为中国传统信仰的天帝下属了。至唐末,又有地府十王之说兴起,称冥府分为十殿,各有一王主之。诸王名号甚怪,其中也有泰山、阎罗之号。又称阎罗王本居第一殿,因同情屈死者灵魂,屡放还现世报怨,遂贬至第五殿。民间亦或传称之曰“十殿阎罗”。后来,佛教、道教皆接受此民间俗说。阎罗王向无专庙(滑县小韩村庙为例外),民间每于城隍庙中别辟十王殿。然冥王如此繁多,实不便于祈祷,所以近代民间多只知阎罗王,鲜知十王矣。[42]

“十殿阎罗”各有职掌。据《玉历宝钞》与《阎王经》合载,十殿的第一殿为“秦广王蒋”:

图8 阎王殿

清代“阎罗十殿”第一殿:秦广王

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交送第十殿发放,仍投人世,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歹,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十殿的最后一殿为“转轮王薛”:

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胎卵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醧忘台下,灌迷饮汤,使忘前生之事。[43]

图9 阎王殿

清代“阎罗十殿”第十殿:转轮王下左为“孟婆亭”

这里引出一个“孟婆神”。据说她原是汉朝人,自幼爱读书,但“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想,在世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八十一岁,入山修真,鹤发童颜,终是处女。只知自己姓孟,故人称孟婆阿奶。当时,有知前世因者,妄认前生眷属,故上天命孟婆为幽冥之神,使投胎者忘记前世事。

孟婆的出现本是补救造神轮回说的疏漏,人们便借此编了故事在民间流传。于是,在阴间除了阴森森的阎王殿外,还有一个老妪孟婆开“茶馆”。这茶馆之“茶”即是忘记前生之事的迷魂汤,官方称“迷饮汤”,民间直称“孟婆汤”。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孟婆汤”曰: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有老妪留进,升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卷,玉案中陈。妪呼女孩,屏内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瓯送至,手镮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屋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一惊坠地,即是懵懂小孩矣。此茶即孟婆汤,一名泥浑汤,又名迷魂汤。[44]

据说孟婆的茶馆(或叫孟婆亭、孟婆庄)在轮回阎王殿之旁,实际就是阎王殿的一部分,投生者所经的手续,是不会放过的。有没有侥幸漏掉的呢?清代沈起凤《谐铎》卷八“孟婆庄”说:

葛生与歌伎兰蕊之妹玉蕊相爱,后兰蕊病死,葛生因贫不能娶玉蕊,遂以情死。阎王可怜葛生无辜,判令投生。葛生“至一处,牵萝为棚,铺石作几。见男女数百辈,争瓢夺杓,向炉头就饮”。葛生口渴,也想就饮。忽然棚后出来一女子,一看,兰蕊也。兰蕊问清缘由,乃悄声对葛生道:“君不知耶?此孟婆庄也!渠为寇夫人上寿去,令妾暂司杯杓。君如稍沾余沥,便当迷失本来,返生无路。”后来,靠兰蕊帮忙,指示归路,葛生得以返回人间。

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五载:

宣府都指挥胡缙有妾,死后,八十里外民产一女,生便言“我胡指挥二室也”。……因呼之“前世娘”。女言幽冥间与世所传无异,又言:“死者须饮迷魂汤,我方饮时,为一犬过,踣(音波,跌倒)而失汤,遂不饮而过,是以记忆了了。”[45]

这都是一些虚构的所谓“轮回”故事,不能信以为真。佛教的“六道轮回”,是依据众生的“善恶业因”在六道中流转,生死相续,升沉不定。人间确实有善人和恶人,都是由其修养、行为等决定的,并非天生如此。人们远离那些道德败坏、品行恶劣的人是因为讨厌他们。有谚语说“打爹骂娘,死了变狼”,只是一个比喻,表示爱憎,不可能真的变狼。人有道德标准,动物各有不同的习性,试想,恶人死后怎么能够变成狼呢?

最近爆出一条“中国新闻”:南京《扬子晚报》2015年6月20日报道,湖南坪阳地区的侗族,有110多人自称是“先人转世”,被称作“再生人”。

报道的标题是《湖南侗乡百余人自称“先人转世”》,副题是“专家称‘再生人’现象没有科学依据;当地拟借此搞旅游”。全文附录于下:

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侗族聚集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称是死后转世,能够清楚地记得前世的事情,有的甚至与前世亲人再续前缘。近年来,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至今尚无定论。当地官方希望“在目前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保持再生人的神秘感”,并借此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自称两岁起恢复前世记忆

6月8日中午,天气阴沉,坐在自家三层的吊脚楼里,50多岁的石爽人拖拉着一双拖鞋,简单梳起的头发有些凌乱,一绺枯黄的发丝,垂在额前的皱纹上。离石爽人居住的吊脚楼二百米不到,就是坪阳乡的母亲河都垒河,石爽人生活的村子在都垒河的北面,所以被称为垒阳寨。她居住的房子孤零零地守在河边,与垒阳其他居民的房子隔了五百米的距离。石爽人说,她是转世回来的,她前世叫姚家安,1936年出生。二十四岁发烧而死,三年后,转世投胎到垒阳寨,成为石爽人。

石爽人说,关于前世的记忆,是从她两岁的时候开始恢复的。有一天,她在楼梯口摔倒了,站起来的时候,就想起自己的前世叫姚家安。姚家安的儿子吴春(化名)对于石爽人前世是自己母亲的说法深信不疑,“她讲述的前世有关我母亲的情况非常符合”。现在,吴春比石爽人大两岁,但还是管石爽人叫妈。

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像石爽人这样自述曾经转世而生的人,被称为“再生人”。根据坪阳乡文化站调查统计,坪阳乡在世的再生人超过110人,是目前所知的世界范围内曝出的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再生人群体。

●“再生人”研究没有结论

年近60岁的坪阳乡文化站长杨盛玉一直做坪阳再生人的研究。他说,“再生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讲起再生人的故事,“坪阳有再生人的传统”。杨盛玉记录了110名再生人的详细资料。通道县县长赵旭东告诉记者,2011年,通道县官方联合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对坪阳乡再生人现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肯定再生人现象的存在,但没有找到科学依据。”

中南大学教授黄晋来往坪阳十余次,试图揭开再生人的秘密。他借助催眠技术,让再生人在催眠状态下开口。同时,他还利用测谎仪,对再生人的描述进行评测。“为了尊重当地人的说法,我们特意选择‘阴气’很重的晚上对再生人进行测试。”黄晋说。记者看到他对一名再生人测试的资料片,昏黄的灯光下,黄晋对一名“再生人”进行催眠,这位少年不到五分钟就昏昏欲睡,黄晋开始问话,“再生人”用侗语开始讲述。黄晋说,测谎仪显示,“再生人”没有说谎。但“再生人”是否真实存在,黄晋不置可否,“再生人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只是在坪阳地区尤其集中”。通道县一位官员十分期待“早点科学地揭开再生人之谜”,他说,“到时候,通道将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据《新京报》)

以上是附在本书的一个插曲,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形成的观念是不一致、不相同的,在科学面前还有许多未知数,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破解。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谈“酆都城”。

过去中国的地名中,四川有个“酆都城”,它既是一个“县城”的名称,又是一个“鬼城”的名称,并以“冥都”闻名。实际上,两者虽靠在一起,并非是一回事。作为县城的酆都城(原属四川省,今隶重庆市,1958年改酆都为丰都),坐落在长江上游北岸,沿着江边延伸得很长。城北有山,曰平都山,有两个山峰并列,左边有庙宇,为神仙所居;右边的建筑多是地府名称,故称“鬼城”。当地人说,酆都城修长如刀,躺在长江边上、平都山前,是防守、镇慑鬼害的武器。现在,已将两者分开,将酆都县改为“丰都县”,而鬼城仍叫酆都城,就不会混在一起了。

所谓“鬼城”是逐渐形成的。

宋代范成大《吴船录》曰:

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前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满山古柏大数围,转运司岁遣官点视,相传为阴君手种。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46]

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说:

酆都县平都山为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船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至北极治鬼之所有所谓罗酆者,别有其地,与此酆都不涉也。[47]

马书田《华夏诸神》说:

丰都成为“鬼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这里有座风景优美的平都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四十五福地,据东汉《列仙传》和晋人葛洪《神仙传》说,汉代的王方平、阴长生曾弃官来此修道,最终成仙飞升。王、阴二仙的名声一大,招得不少仙人来此拜访。……以后,“王阴”二仙渐被误传为“阴王”,又讹为“阴间之王”,进而丰都便成为阎罗王主宰的阴曹地府所在地了。另外,东汉末,五斗米道在四川十分盛行。丰都在汉代属巴郡,为早期道教的传习中心之一。五斗米道吸收了不少巫术,被有些人称为“鬼道”。道中的巫师称“鬼吏”,早期道教信仰也是神仙人鬼混杂,这些也促成了“鬼城”的形成。于是丰都平都山的“仙气”逐渐为“鬼气”所代替,一大批阴间鬼神涌入“鬼城”——鬼国京城丰都。由于《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以假成真。自宋以来,历代在此按阴曹地府的设想,修建了一整套建筑,使鬼城更加名符其实。[48]

如果你到丰都县城去,那里阳光灿烂。出城上山,首先遇到的便是跨在一条小溪上的“奈河桥”。这座石桥本是明代蜀献王所建,称作“通仙桥”,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意为走过这座桥,便进入仙境而可成仙了。但是,未及多久,此桥却变成了标志阴阳分界的“奈河桥”,据说人死后过此桥也是很不容易的。过得奈河桥,意味着进入阴曹地府,那里有鬼门关、五云洞(地狱的入口)、孽镜台、望乡台等。“十王殿”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建筑群,包括十八层地狱中的一些塑像,看了很是难过,感到恐怖、残酷、阴郁、丑恶,不知是为了劝善,还是人性的退化!

这是在人间宣传地狱的一个橱窗,让世人能够看到地狱的“样板”。将其拿到人世间来,只能起到恐吓的作用。有人说这是“狰狞之美”,真不理解美在哪里,难道丑恶也是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