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教非教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先世是宋国贵族,他少年时却“贫且贱”。学无常师,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并专程赴洛阳问礼于老子。做过小官,周游列国,梦想恢复周代的兴盛,终不见用。晚年聚徒讲学,致力于教育,开启了我国私人办学之风;号称孔门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修订鲁史官所记的《春秋》,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与门人的问答。
图126 至圣宗师
北京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对于“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学派,儒学在孔子之后,战国时分成了八派,即所谓“八儒”。《韩非子·显学》篇说:“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荀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27]其中影响较大的为孟子和荀子。
图127 至圣孔子先师
北京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汉武帝刘彻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上采取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自此以后两千多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中国的主导思想。
孔子的世界观,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迷信,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采取了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提出“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仍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他生病时,子路要为他向神祈祷,他说:“丘之祷久矣。”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然不能称作宗教,但在某些方面也带有宗教性的迷信色彩。儒家早期所宣扬的“河图洛书”,说是伏羲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着“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着“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了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便是指此。神话与迷信的距离并不远,当两者被糅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天人感应”,却有更大的迷惑力。
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光彩。但也会被人利用,铸造成束缚人的工具。两汉时期盛行“谶纬”迷信,将巫师、方士编造的预卜吉凶的隐语,和用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纬书结合起来,把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神秘化,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并视为社会安危的决定原因,为封建统治说教,诸如龙、凤、麒麟等。孔子便是一个深信麒麟为瑞兽者。那些神化孔子的人,也是由此开始。
明正统刊本《圣迹图》说:
先圣(孔子)未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曰:水精子继衰周而素王。颜氏异之,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去。怀妊十一月而生。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十一月庚子,先圣诞生之夕,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五老者,五星之精也。
颜氏之房闻钧天之乐,空中有声,云天感生圣子降以和乐之音,故先圣生有异质,凡四十九表。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28]
郑振铎说:“这部《圣迹图》显然是模拟着释家们所编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或《释氏源流》,和道家们所编的《老子化胡经》或《老子七十二变化图》而来的,故其中也糅杂了些神奇的传说。但孔子究竟是属于‘人间’的人物,故不能远离孔子‘传记’的材料,而驰骋作者的幻异的想象力。”[29]
在古人的心目中,血统论的影响很大。俗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人类的遗传基因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没有准确的根据。为了证明“圣人”的伟大,常编造一些小时的征兆,甚至从出生时说起。佛教的轮回说是最常见的;道教动用了“元气”化生;孔子则是从生到死以麒麟为象征。
以上所引的《圣迹图》,有文有图,其具体内容并非明朝人所编造。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便记述了神化孔子出生的“事迹”。最后又出现了那只口吐玉书的麒麟:“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绶带)尚犹在焉。夫子知命之将终,乃抱麟解绂,涕泗滂沱。且麟出之时及解绂之岁,垂百年矣。”[30]
所谓“孔教”,或称“儒教”,主要是把孔子神化,并将儒家的经义附会于迷信。但长期以来影响不大,在纸马神像中的表现也不多,因为敬奉孔子者多是科举时代的书生。一般的孔子像,其左右常有四位门人弟子配享,即“复圣”颜子(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伋)、“亚圣”孟子(孟轲)。前两位是孔子的学生;子思是孔子之孙,曾受业于曾子;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们都已进入神界。
民间读书少者,不知子思为何人,以为是将名字颠倒了,为了与他人一致,竟刻成了“述圣思子”,这是不正确的。
图128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天津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86页。
[2]刘熙《释名》,中华书局,1985年,第1、2、10页。
[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309页。
[4]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35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25页。
[6]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7]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三十三观音”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82页。
[8]李淼编著《观音菩萨宝卷》前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9]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白衣观音”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321页。
[10]宋敏求等撰《春明退朝录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4页。
[11]《元始上真众仙记》,《道藏》第3册,第270页。
[12]《三洞珠囊》卷七,《道藏》第25册,第340页。
[1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四),岳麓书社,1997年,第2711~2712页。
[1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273~274页。文中“穷奇”“辟邪”等,均为想象的猛兽。
[15]《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16]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1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9页。
[1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88页。
[19]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89页。
[2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1098页。
[21]《道藏》第22册,第204页。
[22]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447页。
[2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1页。
[24]《道藏》第22册,第561页。
[25]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58页。
[26]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58页。
[2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第456页。
[28]《圣迹图》,明代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刊本。
[29]郑振铎《〈圣迹图〉跋》,载《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0]齐治平《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7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