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资冥财

幽资冥财

各种生活日用品,包括服装鞋帽、家具什物,以及琴棋书画等文化用品,均为幽资冥财。凡是这类印刷品,按习惯也称作“纸钱”。这类纸钱也是很多的,而且制作者想得很周到,不仅衣服冬暖夏凉,连鞋子也有雨鞋,以及梳篦、眼镜、水烟等,真是一应俱全。道教说“冥衣、幽资、冥财”:“天有钱星,地有钱灵;阴阳有准,造化均平。天上天下,二象同形;用火焚化,为得钱财,贯伯分明。……令人奉具,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图26 冥衣·幽资·冥财

四川

图27 “更衣”三种

台湾台南

这些印有衣物的纸钱,一般没有规定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只要是祭扫都可焚烧。但另有两个节日是要供应专用的衣物纸钱的。一是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是佛教为拯救地狱中的饿鬼而设立的;二是农历十月初一的“送寒衣”,因为冬季来临,天气变冷,须为死者置办寒衣。

图28 盂兰胜会

贵州安顺

什么叫“盂兰盆”呢?如果不明内情的读者看到盂兰盆的图画,竟是一盆盛开的兰花,一定感到跷蹊,怎么谈纸钱冒出一盆花卉呢?确实,河北武强的民间木版年画《盂兰盆》,既非纸马、纸钱,也不是供焚烧用的供品,而是代表着一个古老的佛教故事,劝人尽孝,帮助受苦的人。“盂兰”本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原意是“救倒悬”,与兰花毫无关系。最初的译者加了一个“盆”字,可能考虑到“倒悬”的人是“饿鬼”,盆是盛食物的,让他们吃饱,但没有想到,由于“兰”字在前,那盆也就变成花盆了。

现在抛开兰花不谈,“盂兰盆”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那么,目连是谁呢?

图29 盂兰盆

清代
河北武强民间年画
(不是纸马)

目连,或作“木莲”,为“摩诃目犍连”“目犍连”的简称。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皈依释迦牟尼之后,为其“十大弟子”之一,侍佛左边。传说他神通很大,能飞上兜率天(人死后所登的“天界”)。目连是个僧人,也是一个孝子。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的母亲生前不信佛教,死后坠入地狱,在地狱中不仅受饿,并且被处以“倒悬”的刑罚。他看到母亲受苦,甚为难过,作为释迦牟尼的弟子,求佛救度。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亲解脱。自此以后,佛教兴起了“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佛教徒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追祭祖先,“盂兰盆会”成为佛教的一个节日。我国自南朝梁武帝时始设“盂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灯、放焰口等活动。七月十五本称“中元节”,自此,民间也称为“鬼节”。

据说,目连是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杖击致死的,死后成为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称其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即所谓众生轮回生死之道,为天道、神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

图30 目连过阴救母

清代·宁夏
亦称《目连经》

宁夏早期有一幅印刷品,称作《目连经》,即“目连过阴救母”,仿照古代小说的版式,上图下文,画的是目连(地藏王)正要进入地狱救母,写的是他救苦救难的抱负和决心。说是“手持金锡,震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沙界”。以十方威神之力,救出了母亲,也使许多冤鬼得以解脱。这件印刷品,可能是佛教的传单,也可能是用以焚化的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