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烧衣节

送寒衣·烧衣节

进入冬季,气候渐冷,人们需要添加衣服。由生者想到在阴间的亡亲,解决御寒之难。事情虽属迷信,但其情感是质朴真挚的。早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11]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也说:“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又说:“(十月朔,)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绵球楮衣之类。”[12]这里均提到“冥衣”“楮衣”,也均是纸衣。楮是纸的代称,“楮钱”也即纸钱,以供焚烧,都是为亡灵准备的。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帝京景物略》:十月朔,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识其姓字行辈,如寄家书然,家家修具,夜奠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13]

顾禄《清嘉录》卷十说:“十月朝:月朔,俗称‘十月朝’。……游人集山塘,看无祀会,间有墓祭,如寒食者。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14]

由“送寒衣”而为“烧衣节”。这种风俗,在我国比较普遍,各地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

《宛平县志》:“十月,一日,裁五色纸作男女衣,曰‘寒衣’。修且祀其先,持楮锭焚之,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或有祀于墓者。是月始大寒,里中父老多捐资济贫,转相劝募,就寺庙施粥、施汤、施棉衣。”[15]

图31 寒衣二种

广东广州

《天津志略》:“十月,初一日,为孟冬。是日,丧家上墓,且送寒衣。寒衣者,以五色纸剪成衣裤,长不满尺,外有纸袱盛之,上书祖先爵秩、名号及年月日,下注后裔某某谨奉,入夜焚之,亦有焚之于墓上者。此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谚也。”[16]

图32 祭祖用楮镪纸袋

清代
美国亨特纸品博物馆藏,选自《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河南《固始县志》:“孟冬朔,祭墓,‘送寒衣’。……《渊鉴类函》:时俗刻板为男女衣状,饰文五色,印以□(出)售,农民竟以初一日鬻去焚之祖考,名曰‘送寒衣’。……《余志》:孟冬朔祭墓,制楮为男女衣焚之,谓‘烧寒衣’。”[17]

河北《张北县志》:“十月,‘送寒衣’:初一日,谓之‘鬼节日’。各家祭扫祖茔,并以五色纸剪制衣裤,用纸袱盛之,上书祖先名号,下书年月日、后裔某某谨奉,照此式制若干份,焚于墓前,或焚在门前,取其子孙为先祖添衣之意,故谓之‘送寒衣’。晚间,各家供祖、送纸,妇女哭泣,亦如清明节与中元节无异。”[18]

山东《邹平县志》:“十月初一,俗谓‘寒衣节’,家家上坟祭祀祖先,焚烧纸衣。此日又称‘鬼节’。官府祭邑厉坛,民间作小馒头,傍晚撒于荒郊野岭,焚化纸钱,俗称‘祭孤魂’。”[19]

山西《临晋县志》:“亥月朔,为‘寒衣节’。临民剪五色纸作衣式,于祀祖后,向村外焚之。事死如生,亦云厚矣。”[20]

陕西《洛川县志》:“孟冬朔日,焚楮帛,至墓送寒衣(用纸糊衣,至墓烧之。过三年则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