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城隍与本主

六、城隍与本主

“城隍”这个词,原指城壕,所谓有水为池,无水为隍;但有的也通称城池。后来衍变为护城之神,《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中所说的蜡祭八神,其七为“水庸”(水则隍也,庸则城也),相传就是后来的城隍。城隍之神出现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所建的芜湖城隍。南北朝时,北齐慕容俨在郢城(今河南信阳南)亦建有城隍神祠一所。唐代以来各郡县皆祭城隍,宋代之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历代封建王朝皆将祭祀城隍列入祀典,多为求雨、祈晴、禳灾之事。

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管理一座城市的治安、人事等。府县城隍的神位称之为“护国威灵公”。

壕沟护城而为神,拟人化的神又随城分出级别。这是由原始自然崇拜的思维向官位等级的演化。人事繁杂的社会,如何影射到阴间的组织,使阴阳两界互为沟通呢?于是,将那些去世的英雄、名臣立为当地城隍,既为他们安排了职位,又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为民除害。据马书田考察,著名的有:

会稽(浙江绍兴)城隍庞玉。生前是唐初大将,有功于民。

南宁、桂林城隍苏缄。生前是宋朝邕州(南宁)知府,因抗交趾入侵,以身殉国。

杭州城隍周新。明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刚直不阿,人称“生面冷铁”,后遭陷害。

上海城隍秦裕伯。传说死后显灵救了上海百姓。

北京城隍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杨椒山是明代大臣,死于奸臣之手。

又:苏州祀春申君,济南祀杨景文,和州城隍为范增,襄阳城隍为萧何等。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城隍神。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又说:“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很明显,皇权管着神权,封建统治者控制人民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