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焚化的神像
在造纸和木版印刷普及之前,人们敬神和请神多有专门的仪式,巫师、道士与和尚也忙个不停。自从用木板雕印神像,并且进行烧化,比起焚香请神既方便又快速,可说在人与神的交往方面又进了一步。不过,“敬神”之举,仅仅是一种虔诚的表示,不可能解决具体问题。
过去有一种专门“敬神”的纸马。但神仙并非一个,而是很多,数也数不尽,你敬的是哪一尊神呢?如果全敬,什么地方能容得下,他们怎能为你一个人聚在一起?太笼统了,也太不实际了。只有在过年过节的当儿,作礼节性的祭拜。
“敬神”的纸马画得也很抽象,只是在中间画了一个头像,粗眉长髯,两眼瞪着,不知在看什么;下边有一元宝似的东西可能是祭物。另一幅晚近的题了“敬神如在”,在理解上要灵活得多。画面没有神像,中间挂了一个似是现代风扇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说如风扇之旋转呢?可以肯定的是,原设计者是有思考的。从四边的边框中可以看出,有不少的眼睛在注视着。那是诸神的眼睛,“敬神如在”,为的什么呢?
图69 敬神
清代纸马
江西九江
图70 敬神如在
近现代纸马
江苏泰州
纸马的作者,可能没有领悟到“敬”字的深意。闻一多在《神仙考》中一开始就说:“最大多数铜器铭文的最大共同点,除了一套表示虔敬态度的成语外,就是祈眉寿一类的嘏(大,祝福)辞。典型的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也是个‘敬’字,而《洪范》五福第一便是寿。这表明以‘寿’为目的,以‘敬’为手段,是古代人生观最大特色。这观念的背景是什么?原来‘敬’‘驚’‘儆’最初只是一字,而‘祈眉寿’归根无非是‘救命’的呼声。在人类支配环境的技术尚未熟练时,一个人能不死于非命,便是大幸。”[34]这或是造神活动之初的情况,现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敬神的一个“敬”字,是尊敬、恭敬、崇敬,还是敬畏,甚至敬而远之呢?这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
纸马的兴起,从表面看只是多了一种祭神祀祖的方式,显得很灵活。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变化很大,也是多方面的。特别在明清两代,一方面是造神运动活跃,不停地有新神产生;另一方面,新造“神”的职位不高,大都是有“专职专长”的,如汉族的“场神”“车神”“梯神”,少数民族的“放羊哥”“金花银花”“送生娘娘”等,有许多已是看得见、遇得上的,其神秘性也淡薄了,现实生活的因素加重了,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上的追求。相反,历史上的大神,宗教的主神,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减少、削弱。有人说这是“功利目的”的加强,我说,这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自然转化。从表面看,外壳没有变化,实际上与早先已经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