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实物酬神

一、以实物酬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所谓“习惯如自然”,不同时期的社会风气也是如此。《论语·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怪异、强力、悖乱、神鬼四事,有些人喜欢传播,孔子认为谈此无益。对于神,《论语·八佾》有一句名言:“祭神如神在。”既表现了对祭礼的真诚和崇敬,也反映了一种心理活动,甚至产生虚幻。钱穆先生解释说:“祭神如神在:此指祭外神。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之存在,乃始有祭礼。但孔子平常并不认真讨论鬼神之有无,只临祭时必诚必敬,若真有鬼神在其面前。”[1]

古人实行“厚葬”,把大量的财物随着死者埋入地下。战国时期的墨子针对于此,提出“节葬”的主张。他指出: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使府库贮藏的财物为之一空),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墓穴),又必多为屋(通“幄”,帐幕)幕、鼎鼓、几梴(同“筵”)、壶滥、戈剑、羽旄、齿(象牙)革,寝而埋之,满意。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2]

有一个实例很能说明问题,即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进行考古发掘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曾国可能不大。人们只知道现今的随州是古代随国的所在,不晓得战国时期在这一带还有一个曾国。这位君主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左右,年约45岁。与他殉葬的有21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另外还有一条狗。

曾侯乙的墓葬开凿在红色砂砺岩的小山丘上,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3米左右。木椁高3.1~3.5米,用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木料380 立方米。椁外四周及椁顶填充木炭逾六万公斤,并用青膏泥与夯土夯实,上盖石板。椁内分四室,隔墙底部留有方形小洞,以使各室相通。主棺分两层,内朱外黑,髹漆彩绘,均有铜足、铜钮。在内棺的一端绘有窗户,两侧绘门,门旁有守卫的神兽武士。死者的身上原有多层丝织物包裹,出土时多已腐朽。在骨架周围有各种小型的玉器、金器、骨器、角器等300多件。整个墓葬的随葬品共有一万多件!其中包括成套的青铜器、乐器、兵器、金器和木雕等。

这是一个人的墓葬。他像是带着一个物品众多的博物馆,归入土中。

《礼记·檀弓下》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3]意思是说:孔子认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懂得办丧事的道理的,既置备了各种器物,却又不能实用。如果用活着的人使用的器物,这不是已接近用活人殉葬了吗?把殉葬的器物叫作“明器”,就是奉死者为神明的意思。像泥做的车子、草扎的人形,自古就有了,这就是明器的道理。孔子认为用草扎刍灵者心地仁慈,而认为用木雕刻俑,太不仁慈了,因为用木俑更接近用活人殉葬。——这就是孔子的名言:俑者不仁!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比曾侯乙要早。那时在人死后已经使用“冥器”。之所以又称作“明器”,是奉死者为神明,因而带有象征的意味。孔子为什么厌恶把冥器做得很逼真呢?是因为太像真的就不是象征了。“俑者不仁”的思想是仁厚的、进步的。因为他反对人殉,以俑代人只是表示一点意思,不必做得太真实。而追求逼真是不忘真人,这种人是不仁的。如同曾侯乙,一个小小的侯国国君,不但将那么多的财富带进坟墓,并且将二十多人殉葬,多么腐败,何等残酷!这种人不是人主,而是人兽。

既信鬼神,少不了祭祀。“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礼,瘗其物。”[4]读一读《诗经·大雅·云汉》就知道,当年遇到大旱,周王是如何祭祀、求神保佑的:

倬彼云汉,…………………………广阔浩荡的天河,

昭回于天。…………………………光耀旋转的天空。

王曰:於乎!………………………王仰天而叹!

何辜今之人?………………………现今的人有什么过错?

天降丧乱,…………………………上天降下死亡的动乱,

饥馑荐臻。…………………………饥荒接连不断。

靡神不举,…………………………没有哪个神不祭,

靡爱斯牲。…………………………没有什么祭牲舍不得。

圭璧既卒,…………………………圭璧之玉都已用尽,

宁莫我听?…………………………难道听不见我的呼声?

旱既大甚,…………………………干旱已经很严重,

蕴隆虫虫。…………………………热气熏人如蒸笼。

不殄禋祀,…………………………没有断绝祭祀,

自郊徂宫。…………………………从郊祭到祖庙。

上下奠瘗,…………………………祭天祭地献礼埋玉,

靡神不宗。…………………………无神不受尊敬。

……

瞻卬昊天,…………………………抬头仰望老天,

曷惠其宁?…………………………何时把安宁赐给我们?[5]

古人祭天祭地,都要敬献祭品。同样,祀祖也是如此,称殉葬的金玉器物为“瘗藏”;殉葬埋入地下的钱币为“瘗钱”。在有纸以前,是将真的钱币瘗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