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羊之神

鸡羊之神

将鸡与羊组合在一起,画成图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的表号。这是用汉字谐音和通假的方法所构成的吉祥图,因为“鸡”与“吉”同音,“羊”与“祥”通假。这种方式在汉字中是很多的。汉代器物上多有“大吉羊”的字样,就是“大吉祥”的意思。

云南彝族传说中的“羊玺”,是在身上盖了天帝玉玺的神羊,在人间使羊群驯服。彝族人也认为:“羊玺”与“阳喜”谐音,因而以两羊相戏斗作为“喜神”,用于新婚的祝福,婚后不孕也用这种纸马祈求。“鸡羊之神”是鸡羊合体,用以驱除伤害鸡羊的瘟疫,既能防又能治。弥渡的一幅《鸡羊之神》,采取了半抽象的表现方式,除两个动物的头部比较写实之外,鸡身与羊身交错在一起,好像是各有其身,但又分不开,表示他们联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线条粗细有致,顺势而为,颇有节奏感。从艺术的角度看,其手法是很高明的。

图306 鸡羊之神

云南弥渡

【注释】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217页。

[2]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4页。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178~179页。

[4]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464页。

[5]《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6]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14页。

[7]刘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69页。

[8]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8页。

[9]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10]朱越利《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第234~235页。

[11]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62页。

[1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306、1308年。

[1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293页。

[14]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40页。

[15]允禄等《钦定协纪辨方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

[16]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79页。

[17]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611页。

[18]朱越利《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第238页。

[19]冯应京《月令广义》,明万历刊本。

[20]《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35~236页。

[21]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22]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3、184页。

[23]见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24]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25]班固等《白虎通》,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8页。

[26](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70页。

[27]翟灏《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415页。

[28]转引自马书田《华夏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251页。

[29]马书田《华夏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

[30]韩秋长、韩志勇《内丘神码中的土地爷信仰》,载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3年秋季号,中国戏剧出版社。以下简称“韩文”。

[31]韩秋长、韩志勇《内丘神码中的土地爷信仰》,载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3年秋季号,中国戏剧出版社。以下简称“韩文”。

[32]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5~36页。

[33]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044页。

[34]贾志伟《腾冲神马调研报告》,载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3年秋季号,中国戏剧出版社。“神马”即纸马。

[3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813~815页。

[36]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

[3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0页。

[3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8页。

[39]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170页。

[4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3~1454页。

[41]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364~366页。

[4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90、225页。

[43]李汝珍《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7页。

[44]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45]袁枚《新齐谐》,齐鲁书社,1986年,第75页。

[46]齐涛主编《中国民俗通志·生产志》(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4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63页。

[48]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14页。

[49]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牛王”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4页。

[50]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马王”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6页。

[51]冯应京《月令广义》,明万历刻本。

[52]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1991年,第6页。

[53]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4页。

[54]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6页。

[55]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6页。

[56]马本田《华夏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395页。

[57]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

[58]见杨郁生《云南甲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